作者: | 马金珠,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5; 刘永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5; 马庆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5; 刘畅,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5; 贺泓,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5 |
会议名称: | 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会议地点: | 上海 |
会议时间: | 2011-09-21 |
主办单位: | 中国化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关键词: | 矿质颗粒物%非均相光化学反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迁移转化%大气环境 |
摘要: | 作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具有致癌和致突变的性质。美国EPA将其中16种多环芳烃定为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生物质的燃烧。全球大气多环芳烃年排放量大约为0.001-0.02 TgC,其中 90%是人为源[1]。因此,多环芳烃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和寿命倍受关注。沙尘暴是大气中矿质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在传输过程中可吸附较高浓度的多环芳烃。例如, 2006年4月16日北京发生的严重沙尘暴天气,沙尘暴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的浓度高达0.18到3.52μg g-1[2]。因此,研究多环芳烃在沙尘暴颗粒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对于认识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和沙尘暴本身的大气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