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会议

亞洲沙塵傳輸過程中人為及自然源氣膠微粒貢獻率消長解析

作者: 覃偉民,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高雄市; 劉乙琦,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高雄市; 袁中新,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高雄市; 葉雨松,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暨研究所 高雄市
会议名称: 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
会议地点: 乌鲁木齐
会议时间: 2008-09-02
主办单位: 中国颗粒学会
关键词: 亚洲沙尘暴%粗细微粒%粒径分布%化学组成%污染源
摘要: 亚洲沙尘暴对台湾地区之影响频率及严重性有逐年上升之趋势,不但使得空气品质恶化、能见度降低,也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本研究发现沙尘来临时多伴随强烈气流,此气流不但能将自然源之亚洲沙尘吹往下风处,亦有可能将其传输路径中人为污染源排放之悬浮微粒一并吹送,推测在气流带来亚洲沙尘之前缘可能有人为污染物之存在,而使得悬浮微粒之物化特徵有所改变.为证明此项推论,本研究於2008年2月22日至3月6日发生大型亚洲沙尘暴期间,於澎湖小门进行沙尘暴之密集采样,分别以双粒径分道采样器(dichotomous sampler)及十阶微孔均匀沈降冲击器(micro-orifice uniform deposit impactor,MOUDI),进行粗细悬浮微粒(PM25及PM25-10)及不同粒径(0.056~0.18 μm)悬浮微粒之采样,其中沙尘暴来临前後每四小时进行一次悬浮微粒采样,而不同粒径(0.056~0.18μm)悬浮微粒之采样则为每24小时进行一次,并进一步分析其化学成份,分析项目为水溶陆离子成份.由研究结果得知,沙尘暴来临前、来临时、来临後,悬浮微粒之物化特徵确实有显着之差异,非沙尘暴时期悬浮微粒PM25/PM25-10之比值平均为1.1,沙尘暴来临前悬浮微粒PM25/PM25-10之比值最大可达1.4左右,且PM10上升至120μg/m3,本研究判断此即为沙尘前缘之人为污染源排放之悬浮微粒,半日内此人为污染物通过後才是以地壳元素为主之亚洲沙尘微粒,此时PM25/PM2-10之比值则由沙尘暴来临前之1.4大幅下降至0.5左右,显示此时粗微粒在PM10中占有明显优势,而大气悬浮微粒之粒径分布则为以粗微粒为主之单峰分布,沙尘暴离开後又再次回复为非沙尘暴期间之双峰分布.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