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会议

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及物理分析

作者: 张利娜,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 100089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张朝林,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 100089; 王必正,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曾庆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会议名称: 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会议地点: 郑州
会议时间: 2008-09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大雾%灰霾%高速公路%物理分析
摘要: 根据首都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专业气象自动监测站网所提供的高时间分辨率资料,对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以及相应的物理因子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1)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逐月变化特征.就日变化而言,能见度以14时最大,但最低值出现时段却不一定.对于季节变化,全年以夏季大气能见度状况最好. (2)高速公路上的大气能见度与气象要素之间都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通过对21个月中能见度最低月资料的分析表明,大气能见度与湿度间呈明显的乘幂分布关系,其与气温呈U型相关.但在月平均能见度最大月,能见度则与湿度呈指数关系. (3)从物理上来看,大气能见度与湿度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水汽分子的Rayleigh散射和雾的Mie散射两个方面来表现;风速则是由于压力阻力卷起大气气溶胶来影响大气能见度的:而0℃附近温度影响大气能见度则主要是通过Bergeron三相过程. (4)200 m以下的低能见度基本上是湿度在100%的情况下发生的,即都是大雾天气影响的直接结果,但对200 m以上的低能见度则不同,200~1000 m其间有一半是雾,而1~4 km的能见度中不到三分之一是雾,主要是由灰霾、沙尘暴等天气现象造成.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