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会议

2006年北京市沙尘暴特性分析研究

作者: 张文杰, 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邮编:10087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研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邮编:100021; 徐东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研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邮编:100021; 庄国顺, 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邮编:100875; 黄宁华,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中心仪器室,邮编:100083
会议名称: 2006年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
会议地点: 沈阳
会议时间: 2006-09
主办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关键词: 大气污染%沙尘暴%特性分析%高效液相色谱
摘要: 目的:通过对颗粒物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包括19种元素,15种离子和16种PAHs,研究2006年4月北京爆发的2次沙尘暴的特征。 方法:元素分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离子分析采用离子色谱仪(IC),PAHs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结果:污染元素浓度、地壳元素浓度、离子浓度和PAHs浓度变化情况的分析表明,4月8-10日和4月16-18日2次沙尘暴(DS1和DS2)在强度和化学成分等方面均有较大不同。DS2时富集系数(EF)降低且接近1,表明其主要来自地壳源;而在DS1中则有显著增加,表明其有污染源。特征元素比值(X/A1)分析表明:DS1中没有相关性,且显著高于地壳和土样中浓度,表明其主要源于污染源;而DS2中则相关性较好,且污染元素也有部分相关,表明其地壳源较多。通过后向轨迹研究,解释了造成DS1和DS2不同特性的原因,DS1在2km高空来自较为清洁的西部沙尘区,而在1km的低空来自污染较重的南部地区,造成了其污染元素浓度较高;DS2在高空与低空均来自于西北或北部沙尘区,从而使其地壳元素浓度较高。 结论:DS1和DS2分别为"污染"暴和"沙尘"暴。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