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晋南地区坠子书调查研究

作者: 张帆
专业: 戏剧与影视学
导师: 孔美艳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 晋南地区;坠子书;曲艺音乐;民间风俗
摘要: “河南坠子”简称“坠子”或“坠子书”,“坠子”是根据它的伴奏乐器坠胡而取名的,它的音乐是由“道情”结合了“莺歌柳书”作为基础,再加上历来接受其他戏曲、曲艺音乐的影响而发展成的一种曲艺音乐。
  河南坠子传入山西以来,影响不断扩大,尤其是晋南一带。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原本的河南坠子逐渐带有了晋南地区的一些地方语言特色、曲调特色以及民俗特色,受到当地群众和艺人的普遍欢迎,致使晋南地区本地的有些曲艺形式无法与之相抗衡。目前,晋南地区的坠子书艺人们普遍将演出河南坠子称为“说书”。
  坠子书在清道光年间产生,最早在开封出现,一经产生便大受群众欢迎,很快向周边地区传播开来。河南坠子具体在什么时间首先在什么地方流行暂且无考,已知的是19世纪中叶,已成型的河南坠子在晋南的绛县等地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当地定居下来,而且影响不断扩大。一段时间河南坠子曾成为一些地方的主要曲种,人们在诸如祝寿、还愿、婚丧嫁娶等民俗事象中多请河南坠子艺人前来演唱。山西的河南坠子主要流行于与河南毗邻的晋南、晋东南一带。
  坠子是由弹拨乐器三弦变革为拉弦乐器坠胡而产生的,坠子弦初由蟒皮三弦改制,后改蟒皮为桐木板,其音色纯净柔美,可以模仿人声,颇受群众欢迎。后来,又加入简板、八角鼓、脚打板等,丰富了坠子书的音乐艺术。随着坠子艺术的发展,慢慢与其他曲艺相结合,便形成了今天的坠子音乐。
  民间的说书活动主要以家户还愿、庙会居多,此外还有许愿活动、佛辰纪念和给树木说书等相对较少的特殊活动。在晋南地区,坠子书曾有的剧场演出已衰落,如今以祝祷还愿为主的民间演出形式占据了主要地位,带有浓重的民间风俗特征。
  在曲目曲本方面,晋南地区的坠子书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了适合本地区演出的曲目曲本,也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古书曲目,并且还有不少当地艺人自己编写的曲本,都为坠子书曲本的流传与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本材料。根据已有曲目的整理和田野调查,笔者共搜集曲目117个,其中长篇传统曲目35个,长篇现代曲目5个;短篇曲目77个。这些珍贵的原始资料对晋南地区坠子书的传播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娱乐形式的越来越多样化,坠子书在晋南地区的发展与现状不容乐观。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河南坠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于坠子书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运用戏剧学和民俗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原始材料为依据,加之以文献记载,对坠子书在山西晋南地区的起源发展、音乐特征、演出特征、活动方式、曲目曲本和其在晋南地区的现状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察和论述,使人们对晋南坠子书有个全面的了解,希望能为晋南地区坠子书的继续传播和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