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改编与传播研究

作者: 黎婕
专业: 新闻与传播学
导师: 廖志坤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 《林海雪原》;小说创作;传播效果;艺术形态;叙事主题;电影改编
摘要: 《林海雪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奉献给民众的优秀文艺作品。自1957年小说文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其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符合历史潮流的英雄主义叙事模式就深深地吸引了万千读者的眼球,引发社会各界好评如潮。由于作品内容迎合了时代的精神诉求,小说相继被改编为话剧、京剧、电影与电视剧作品。其文本传播经历最初的小说传播到戏剧传播,再到影视传播等三次大的变动,也是唯一一部被改编成革命样板戏的红色经典。因传播形态的多样化,《林海雪原》传播效果日趋强化,更多的受众因此了解并接受了小说文本。在不同历史年代、不同艺术形式的传播过程中,《林海雪原》的传播可圈可点,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对《林海雪原》的文本改编及其传播效果进行学理层面的观照与考察,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学术探讨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林海雪原》的改编映现了一定时期政治语境、审美语境与技术语境的变迁,反过来,这些语境作为时代背景也深深地烙印在不同的艺术形态中。与《林海雪原》创作及改编相关的中国政治格局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作品形成与重构先后经历国家探索建设时的小说文本创作阶段、思想高度制控下的影视改编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新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创作主体经历了由个人到国家再到个人的变迁。从自我实现到行政干预,再到面向市场,体现了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对传播媒介艺术传播的深刻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审美取向由单一到多元,并伴之以娱乐化趋势,这也相应地对《林海雪原》的改编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从创作的角度来看,《林海雪原》不同的艺术形态分别对应不同的技术语境。写作的浪漫奇幻手段对小说形态《林海雪原》的传播起着主导性作用,京剧的程式化设置、符号化呈现则是戏剧形态的《林海雪原》最显著的技术元素。而新时代贴近化的人物表现手法和3D成像技术则给《林海雪原》的改编影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林海雪原》改编文本的叙事主题逐渐呈现出政治主题边缘化、情感主题放大化的特点。在人物角色的表现上,英雄形象的建构更为世俗生活化,女性角色的塑造更为立体多元化。而从传受者的视角来看,传播主体日趋自主化,受众心理日趋复杂化。
  经过多次改编、历经不同媒介形态,映射不同时代要求,《林海雪原》的传播效果颇为显著,其文本知名度不断提升,受众认同度不断加深,引导社会精神文化的的影响力亦不断加大。同时,《林海雪原》的改编,在创作观念和具体技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背离原著,英雄人物媚俗化与追求单一,表现手段过激等。红色经典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既有其浓厚的时代性和意识形态性,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与情感记忆。我们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和传播,必须基于对过往经验教训的理性总结,遵循并坚守尊重原著、尊重受众、尊重时代、尊重艺术、等基本原则与创作圭臬。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