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城市化背景下的乡镇庙会文化重塑研究——以昆明官渡区阿拉街道办事处“虫王节”为例

作者: 罗夏梓平
专业: 民俗学
导师: 刘红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 乡镇庙会;虫王节信仰;伦理仪式;民俗文化;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 庙会,作为民众集体的信仰仪式活动,相较私人化的信仰活动更具有开放性和规模性。因此,集体性的庙会活动更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国家开始挖掘和保护民俗文化传统,并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将其融入到现代化的建设中。然而,城市化的发展,不仅转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加速了庙会文化的重塑。本论文即以昆明市官渡区阿拉街道办事处“虫王节”庙会为例,对城市化背景下的乡镇庙会文化重塑进行研究。
  绪论部分回顾了学界对庙会文化的研究,并概述论文研究的缘起、研究的意义及运用的相关理论。另外,笔者将从民俗学的视角界定“文化重塑”的概念,并用于论文的叙述。
  第一章,笔者对“虫王节”庙会所在区域进行介绍,并对其文化历史状貌进行探究,由此分析“虫王节”的生成可能与撒梅人的农耕文明、独特的文化心理和道德心理有关。
  第二章,笔者对城市化语境下的“虫王节”庙会进行详细地民俗志记录,并从“俗”和“民”两个层面探究其文化的重塑。由此得出,城市化背景下的“虫王节”庙会形成了不同文化体系和社会层次之间的互构,其信仰功能呈现复合型和多功能型,文化形态则趋于多样性,而庙会所体现的伦理观念也弱化了。
  第三章,笔者从生态、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虫王节”庙会文化重塑的原因,并简要分析“虫王节”庙会文化重塑的要素、特征及其规律。由此得出,当代社会语境下,“虫王节”庙会得以延续,既是其参与全国性文化体系建设的结果,又是其独特文化稳态性的表现。从特征与规律来看,信仰文化的发展是精神的隐形形态随着物质外显形态的转化而转化。因此,“虫王节”文化的重塑经历了心理预设—适应过程—重塑过程—情感认同四个阶段。
  第四章,由“虫王节”庙会文化重塑的一些特点来看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语境下重塑的一些特征。论文认为,在城市化背景下,民俗文化的重塑因不同社会角色群体的参与,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诉求和文化意义,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化系统。民俗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构,不仅扩大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还使民俗文化参与对象也变得多样化了。然而,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民众参与民俗文化的时间节奏。民众的生产、生活不再遵循传统的农历时间,造成了自然节律与文化节律的变化。由此,民俗文化就在这新、旧时间体系中转变,并调适着自身新的文化时间节奏,从而促使民众的生活时间由“生活文化”时间向“文化生活”时间的转变。对于民俗文化传统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也做了一些预测。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与现实空间紧密联系的,而网络空间的发展,可能为民俗文化与虚拟世界的重塑提供可行条件。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