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邱红革 |
专业: | 艺术学 |
导师: | 陶思炎 |
授予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东南大学 |
关键词: | 泥塑艺术;审美特征;传统文化;历史传承 |
摘要: | 泥塑艺术根植于民间,作为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造型率真拙朴,色彩明快炽烈,纹样富丽繁丰等审美特征,带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风格,成为一定历史时期中民众集体审美意识和艺术生活的集中体现。泥塑艺术以象征性的符号语言表达着民众的禳祈观念和艺术追求,展示着民间的社会生活和民俗传统,寄托着对幸福的憧憬与对生命的敬崇,成为中华民族乐生尚美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 泥塑艺术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人类史前时期。在征服自然、生存繁衍的社会实践中,原始初民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泥塑和其他艺术一样,起源于社会劳动实践,并包含着巫术、游戏以及模仿等因素,其实用目的与审美需要链接在一起。史前泥塑作为泥塑艺术的萌芽阶段,虽然造型粗拙,却具有质朴天真之美,表明人类开始以“艺术的方式”关照自身。 中国泥塑数千年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发轫期、增衍期、兴盛期和泛化期四个历史阶段,它们相互衔接,演进拓展,表现为泥塑艺术审美与功用的阶段性演化。不仅如此,不同地域内泥塑艺术的工艺技术、审美风格与文化属性等也各具特色。通过对其历时性考察和不同产地的横向比较,旨在研讨泥塑艺术因历史发展、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人文背景、以及民俗情境等不同而出现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认识其审美本质和文化属性。 中国泥塑作为象征艺术,具有符号性特点,在造型、纹饰、色彩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以其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形态展现着形式观感、形象体验与意蕴追索三个审美层次。 泥塑艺术伴随着民众的生活,承载着他们的精神需求,应用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包括民间信仰、生产民俗、以及人生礼俗等,承担着载体、媒介以及渠道等中介角色,具有祛邪、祈愿、娱乐以及营造年节气氛等功能,用以让民众的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得到沟通。 民俗艺术的传播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和人群中,借助于媒介的流布,而民俗艺术的传承则是指其在一定时空中的更替创造和代代相传。传承是传播的深化,泥塑艺术的传承使其形成稳定的形态,并创造出许多精湛的作品。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泥塑艺术源自民俗生活,是社会习俗、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形式,并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泥塑艺术的传承发展不仅维护着民族文化的遗产,也延续着民族文化的命脉。 20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包括泥塑艺术在内的民俗艺术的传承呈现出技艺失传、发展式微的状态,民族文化的延续、民族精神的重塑受到了影响,这促使我们进行反思,并做出理性抉择。 主体、客体、中介是中国泥塑传承发展的三大要素,泥塑艺术的持久传承构筑在三要素的和谐互动上。没有继承就没有传承;没有创新,就没有泥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它的传承发展既包括文化传统的承继,也包括泥塑这一艺术产业的自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