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白派京韵大鼓艺术研究

作者: 翟静婉
专业: 艺术学
导师: 钱国桢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天津音乐学院
关键词: 京韵大鼓;艺术风格;白派;传承方式
摘要: 京韵大鼓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由冀中河间府的木板大鼓逐渐演变而成。据资料记载来看,木板大鼓流入北京,至少有二百年以上历史。由于木板大鼓的吐字行腔中带有浓重的河北乡音,在其初流入北京时被京城人称为“怯大鼓”。十九世纪后半叶,木板大鼓在第一代京津木板大鼓艺人的大胆改革下,开始向京韵大鼓演变。京韵大鼓发展相对完备,在曲艺的百花园中位显身贵。其韵雅词美、流派纷呈。产生的流派有:张(晓轩)派、刘(宝全)派、白(云鹏)派、白(凤鸣)派(称少白派)和骆(玉笙)派。其中,张(晓轩)派京韵发展到第二代就已失传。
  笔者通过多年艺术实践,学习演唱白派京韵,深入了解其艺术规律及传承方式,对实践过程进行理论化整合。并将现有资料进行图表式的分析,从形态学与史学入手,对白派京韵的旋律、板眼、润腔、伴奏等方面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论述:横向分析白派京韵与其它京韵流派之间的差别;纵向分析一个世纪以来,四代大鼓艺人对白派京韵的传承过程。进一步挖掘白派京韵在韵味、行腔、表演等方面的艺术风格特征,探究这种艺术风格得以产生和流传的根本原因,并分析白派京韵在整个京韵大鼓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通过上述研究方法,试图完成理论与实践之间多层递进的明确阐述,给鼓曲音乐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维度和视角,为鼓曲音乐的发展道路提供理论依据,使传统的形式能更好地赋予时代性的内容。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