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河南民间传统文学艺术资源旅游开发应用研究

作者: 马敏娜
专业: 旅游管理
导师: 梁福兴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
关键词: 文化旅游;民间传统文学;艺术资源;休闲方式;娱乐形式
摘要: 民间传统文学艺术是中华文化根脉的肥沃土壤。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史诗、故事、童话、寓言、笑话、民歌﹑童谣、谚语﹑谜语等民间文学,百姓生活随时可见的剪纸、皮影、泥塑、面塑、陶瓷、刺绣、玩偶、印染、编织、绘画、音乐﹑舞蹈、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些传承千百年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学艺术不断从日益城镇化和西方化的民间大众中淡出、断层,甚至消失,中国民间传统文学艺术传承创新出现了严重危机。
  旅游是现代社会进入小康状态的中国民众普遍追求的生活目标、休闲方式和娱乐形式。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应当“看得见青山绿水,摸得着亲情乡愁”。“亲情乡愁”是一种最含蓄、最迷人的怀旧情结,除了对家乡故土和亲人旧交的怀念,就是曾经感染过每一个人的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河南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学艺术,是中原深厚历史文化的土壤和根基,其中原农耕文明的“自然性”、“原生性”、“自在性”,与现代旅游文化的“时尚性”、“共融性”、“创新性”融合,通过独具匠心的创新创意手段,对其重新做出巧妙的视觉艺术和行为艺术处理,能够成为旅游景区景点建筑、环境、装饰、陈设、情调、氛围等多种文化形象符号和主题文化意涵表征,或静态或动态、或显或隐地出现在旅游者所处的旅游场域之内,不露痕迹地吸引着人们参与并陶醉其中,可开创河南文化旅游异彩纷呈的新局面。
  本文从民间文学艺术系统理论、文化创意经济理论、旅游景观营造理论等多个理论视角出发,以自然与人文浑融、传统与现代对接、文学与艺术协同、旅游与景观营造为出发点,探讨河南民间传统文学艺术资源旅游开发创新利用的模型、途径和策略等问题。研究认为,系统整合河南民间传统文学艺术资源,深入理解河南民间传统文学艺术内涵,把握河南民间传统文学艺术符号,紧扣河南文化旅游形象,凸显河南文化乡愁主题,科学建构其河南区域民间传统文学艺术资源旅游开发创新利用模型,能够为河南民间传统文学艺术资源旅游开发创新利用寻找到具体的操作手段和基本的行动策略。
  因此,本文主要从区域民间传统文学艺术构成要素和旅游景观环境艺术构成要素两方面分析入手,以旅游者体验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区域民间传统文学艺术转换利用于地方传统特色文化旅游景观营造为根本着力点,详细研究二者在“形式加载”、“内容浑融”、“环境创意”、“情调营造”、“传播效应”、“休闲体验”等六个主要影响因子方面的表现及其相互关系问题,通过构拟区域民间文学艺术旅游开发创新利用模型,以实证研究为手段,分析河南民间传统文学艺术资源旅游开发创新利用问题并检验模型适用性,为民间传统文学艺术资源旅游开发创新利用提供比较科学合理的思路和建议。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