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巴托克《十四首钢琴小品》OP.6中的调性特点与和声形态

作者: 庞圣久
专业: 音乐与舞蹈学
导师: 李龙德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关键词: 巴托克;钢琴小品;调性特点;和声形态
摘要: 传统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是从十七世纪后期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维持了二百多年的发展与变革。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西方众多著名作曲家打破传统和声的约束,大量而广泛地运用十二平均律范畴之内的各种三度叠置和弦。至二十世纪初,这种创作技法已经越来越完善,而后又经过欧洲各国作曲家的不断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早已形成色彩远比传统调性和声丰富的新型和声技法。
  在《十四首钢琴小曲》OP.6中,巴托克运用了大量特殊的调式安排与多种和弦的应用手法,逐渐摆脱传统和声的束缚。将匈牙利民间曲调和西方的传统、现代手法融为一炉。此种探索和创新,赋予了匈牙利民间音乐以新的含义,让传统的匈牙利民族音乐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并为后来作曲家的创作思路提供宝贵的参照和启发。从传统大、小调统中解放出来,显然不是一味地抛开调性体系的基本法则——这是音乐艺术的退步。从传统的功能法则解放出来应该理解为用其它手法代替这些组成因素,竭尽可能合理地选择作曲家在美学上所喜爱的调式综合体,从而创造出一种新体系。
  本文通过对巴托克《十四首钢琴小曲》OP.6这部作品中调式与和声运用的分析,摸清西方传统和声理论向近现代和声理论转变的规律;了解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创作与新的和声技法之间的必然联系;近现代音乐作品如何体现出调式融合的和声的特点,新的和声技法又是如何反应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规律;展示在传统调性和声理论基础上的新思维条件下的近现代和声技法。从而了解近现代作曲技法中的东欧民族风格与十九世纪末欧洲音乐相揉合的创作思想,把握新的音乐发展走向;并且通过对巴托克作品的研究来探讨其中的西方音乐突破传统迈向近现代特点的发展过程。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