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民国时期扬州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

作者: 李梓
专业: 音乐与舞蹈学
导师: 张美林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扬州大学
关键词: 音乐史;技艺传承;艺术特色;文化地位;民国时期
摘要: 民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较为短暂。对扬州音乐而言,却是一个成就不菲的时期。无论是曲艺、戏剧,还是民间音乐,都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艺术作品和领军人物,彰显这座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
  扬州音乐蕴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包括曲艺、戏剧、舞蹈、音乐、民歌、民间文学、宗教、民俗、杂技与竞技等九大类。本课题选择民国时期扬州音乐中的曲艺、戏剧和民间音乐三个分支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认识与思考:第一,民国时期的扬州曲艺、戏剧和民间音乐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像维扬戏发展成为扬剧,梅兰芳开创的“梅派”唱腔风格奠定了京剧作为国粹的地位。第二,民国时期的扬州曲艺、戏剧和民间音乐为其在新时期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像清曲、广陵古琴、邵伯十番音乐、弹词、高邮民歌等荣登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中广陵古琴跻身世界“非遗”名录行列。第三,民国时期的扬州曲艺、戏剧和民间音乐为其在新时期开展唱论研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像朱自清的《中国歌谣》、任仲敏的《新曲苑》等学术成果填补了扬州戏曲、民间音乐唱论方面的研究空白,加强了中国音乐研究,以及扬州系统化音乐研究的深度。
  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从形式到内容,无不明显地充满着战争生活气息和人民求自由解放的企盼情怀。典型成就一:清曲《鲜花调》演变为《茉莉花》,享誉海内外。典型成就二:维扬戏的形成,是扬州戏剧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历史成果。典型成就三:梅兰芳开创“梅派”唱腔风格,京剧成为国粹。典型成就四:朱自清著成《中国歌谣》,任中敏著成《新曲苑》,树立民国扬州音乐文化理论研究的两座丰碑。本课题在体例上着力从传承和发展两个层面,对民国时期扬州音乐中的曲艺、戏剧、民间音乐展开研究,并由此进一步阐明:民国是扬州音乐的重要时期,在中国音乐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