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传统·现代·流行·时尚——民族声乐艺术新样式探讨

作者: 琚蕙溪
专业: 音乐与舞蹈学
导师: 郭建民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关键词: 民族声乐艺术;创作风格;演唱技法
摘要: 民族声乐艺术,这是世界音乐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艺术珍宝,是传统艺术精华的集大成者,继承者,和发扬者。这个艺术门类涵盖面十分宽泛,包括了传统戏曲及衍生的各地方戏曲,民间流传的山歌、小调,还包括了原生态的民族音乐素材。时至今日,民族声乐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创作、表演、教学的完整体系,相关理论及研究越发深入。但同时,时代的飞速发展也让民族声乐未来的发展之路充满了挑战,也蕴含着更大的机遇。
  作为民族声乐领域的研究生,三年的学习让我对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及演唱实践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新样式也有了自己粗浅的认识,本文将就传统,现代,流行,时尚的多元融合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摘要如下:
  本文起始部分为汉语言对民族声乐的影响。语言是演唱歌曲的基础,民族语言的发音方式,文字构成特点,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走向。本人对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总结是“颗粒化”。在这样的土壤孕育下,民族声乐萌芽阶段就表现出了属于我们本民族的特色,由此引入第一部分的分析。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本文从传统戏曲的根源分析艺术特点,浅析戏曲演唱技巧,并罗列重要的戏曲种类,逐一进行分析。尤其是京剧,因为其代表地位,以及对民族声乐的重要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总结罗列几种常见的演唱技法。根据对京剧的深入剖析,对照《故乡是北京》谱例,论证其对民族声乐的重要意义。此外,对于越剧、豫剧、评剧、粤剧及其他地方戏剧,也进行了简单分析。通过对戏曲的分析,总结传统艺术的特点,继而进入对现代演变的总结。
  第三部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代演变。从进入现代之后民族声乐的演变发展,分析这种艺术形式的多元融合进程。文中选取著名歌剧《白毛女》中的经典唱段《北风吹》,剖析传统进入现代的演变。同时,分析《我的祖国》谱例,重点分析《红梅赞》谱例,推导民族声乐发展中呈现的特点,并逐渐递进到“戏歌”的成因。此处分析《卜算子·咏梅》、《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两首代表作品,详细分析“戏歌”的定义。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深入探讨“戏歌”的特点,界定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强调正是多元融合,才促使民族声乐健康平稳发展。
  第四部分:流行中的民族声乐展现新样态。这一部分分别从演唱者、教育领域、创作领域三个领域入手,较深入地探讨民族声乐在流行中展现的新样态。首先,对于本文以民族声乐在改革而开放后的发展历程作为基础,根据当时文化大发展给民族声乐艺术带来的冲击,以李谷一的“气声唱法”作为着眼点,分析《乡恋》谱例,由此总结个人对于民族声乐演唱中流行样态的体会。其次,对于当时音乐教育领域的兼容并蓄进行陈述,分析谱例《那就是我》。第三,以《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谱例入手,浅析歌曲创作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第五部分:时尚元素为民族声乐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根据前三部分推导出的相关信息,本部分首先明确“时尚”定义,尤其是音乐领域的时尚。本部分主要分析人物,通过对作曲家赵季平的作品分析,对演员谭晶、王莉的分析,试谈时尚元素的引进。罗列谱例《远情》,仔细分析作曲技法及演唱技巧;总结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根据以上各方面分析,得出时尚元素为民族声乐发展注入更多活力的结论。
  第六部分:民族声乐的不同风格探索——以个人音乐会为例。本人于2014年6月7日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本文详尽分析《峡江情歌》、《不能尽孝愧对娘》的演唱心得,总结技巧使用方式,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切实体会多元与融合的原理。
  通过六个部分的层层递进,本文对于传统,现代,流行,时尚的多元融合有了一个粗浅的结论,并希望这样的探讨可以对未来的实践产生良好的启发带动作用。文中大部分观点系本人分析得出,如有不足之处,请指导老师批评指出。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