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太康道情戏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实践与研究——以清集乡第二中学为例

作者: 秦港西
专业: 学科教学(音乐)
导师: 吉莉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 中小学校;戏曲艺术;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 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它涉及文学、音乐等诸多艺术领域,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化身,然而当前我国的戏曲艺术却面临着“戏院门前车马少,场内座位空席多”的不景气现象,很多的地方戏曲更是勉强维持、举步维艰,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和传承危机。太康道情戏是流行于豫东地区的地方剧种,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部分地方剧种相似,太康道情戏的生存与传承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保护并传承太康道情戏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了解本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随着“京剧进课堂”带来的持续热议,地方戏曲进课堂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和讨论。太康道情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如果能把太康道情戏引进当地课堂,无疑会从根本上解决它的保护与传承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把太康道情戏引进当地课堂并达到保护和传承太康道情戏的目的呢?这是本人在本文中想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章节来阐述道情戏曲进课堂的实验:
  第一章主要以太康道情戏的由来、产生的环境、音乐的特征以及它的发展与变迁为由,展开对道情戏详细的表述。从建国后,内容上的老套,到获得“天下第一团”的称号,说明了道情戏曲在保留传统的说唱优势上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过随着最早太康道情戏班社的成立,进入黄金时期后一直到现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情来看,太康道情戏的发展出现了衰退。因此本人以本人毕业过的学校为实验场所力图寻找一条把太康道情戏曲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通过本人在学校学到的有关中小学教学的知识,希望学以致用,就先展开道情戏进课堂实验前的准备:从调查问卷的设计与修改到具体的实施,又从当地师资情况的呈现到师资的培养上看,得出有关结论:太康道情戏曲进课堂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因为这是和当地的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第三章以第二章的课前准备为前提就进行了实施,从音乐教师、学生家长、专业演员、业余爱好者等一一登台讲课。不同上课的人员在上课之前都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案的准备,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出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不过总体来说收获还是蛮大的。
  第四章就是针对太康道情戏进课堂的总结和反思,此章节根据不同人群的授课和讲解,出现的一些反应,本人也相应的给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本人希望这些不成熟的建议能为其他地方剧中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太康道情戏曲的特点,发展以及变迁和自己在学校学的相关教学的一些知识相结合,力图能为自己家乡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