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贾斯汀·希尔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作者: 唐天茹
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导师: 胡亚敏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英国小说;贾斯汀·希尔;中国形象;叙事风格;多元文化
摘要: 当代英国作家贾斯汀·希尔(Justin Hill)凭借中国题材的三部作品《黄河》、《品梦茶馆》、《天堂过客》享誉西方世界,收获英国文坛的各项大奖,受到众多世界知名媒体的高度赞赏,其本人被《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誉为“中国作家”的称号。
  本文以贾斯汀·希尔三部中国题材的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与叙事学结合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构成的规律,探讨隐藏在叙事策略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此探究当代西方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折射出当下中国和西方大国的国际关系,以及西方建构中国“他者”形象的话语权力。
  论文共有四章组成。第一章分析希尔的旅行笔记《黄河》,揭示出该作品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干预的手法所体现的居高临下的眼光而造成的文化误读;以及通过圆形的叙事结构方式,对自我审视和反思。
  第二章是对《品梦茶馆》的解析。首先从叙事结构入手,旨在说明处在转型时期中国三代人的矛盾。其次分析小说中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意识形态性和以四季为轮回的叙事时间。最后以李书记的葬礼和方太太唱京剧为例探讨了社会变革中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第三章分析了《天堂过客》的陌生化视角和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时间,及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分析了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其深层叙述结构,可以看出希尔笔下的鱼玄机身上所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第四章是对这三部作品的总的考察:首先是叙事策略上的对比,在叙事视角上实现了由第一人称叙事——全知叙事——有限叙事的转化,叙事结构则经历了线性——非线性的过程,叙事技巧由简单到复杂,这些变化承载的是希尔对中国文化由排斥、接受、理解到欣赏的心理过程。接下来分析希尔这三部作品中中国形象变迁的原因,一方面与他个人的人生阅历、教育背景息息相关,同时也离不开英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在多元文化碰撞之下,以希尔的作品为突破点有助于我们借助希尔的眼光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中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中西文化只有从非此即彼的争斗模式中走出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取长补短,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真正发展。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