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山西壶关二仙崇拜与赛社演剧研究

作者: 申轶群
专业: 戏剧与影视学
导师: 曹飞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 二仙崇拜;赛社演剧;庙宇情况;文化内涵;风土人情
摘要: 二仙即为“乐氏二女”,是晋东南地区特有的地方性神灵。据地方志记载,她们生于陵川,长于屯留后迁入壶关。由于二仙为“孝”的化身,晋东南一带的民众于晚唐时期开始供奉二仙。宋时期由于当政者加大力度扶持道教文化,二仙信仰在那一时期得到发扬光大,特别是在宋徽宗时,虽已到北宋末期,但是宣传二仙力度更为加大,敕封二姐妹为“冲惠”、“冲淑”二真人,庙号为“真泽”。这一时期随着二仙信仰的发展很多庙宇也在晋东南一带建立起来。到了元明清,由于统治者的原因,二仙信仰并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但是在晋东南特别是壶关县一带信徒众多。时至今日,在山西壶关县仍然有不少二仙庙古建筑保存下来,从中可以了解到更多承载着二仙民俗文化的仪式活动,以及北方民间神庙剧场的演变轨迹,进而探寻二仙信仰及其赛社演剧活动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以山西壶关二仙崇拜为切入点,把相关的舞楼形制和赛社演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全面的文献资料,以期对其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的二仙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庙宇舞楼形制和当地赛社民俗活动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呈现。绪论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本文的创作缘由、本课题的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创作思路及创新点。除绪论外,又分为五大章。第一章,山西壶关二仙崇拜的原因。首先通过二仙传说的演变,探讨二仙信仰的由来;正是由于山西壶关一带民间二仙崇拜的历代传播,才使得当地从宋代以后普遍建立起了二仙庙;其次,二仙信仰是从晚唐开始,一直流传至今,在这段时间里二仙信仰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分析各个阶段二仙崇拜和迎神赛社活动的情况。第三,由于壶关地处山西晋东南地区,地形地貌以及风土人情都具有当地特有的色彩,这对分析当地二仙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第二章,晋东南二仙崇拜以及二仙庙的普遍建立。这一章主要是简单介绍在山西晋东南地区二仙信仰的一个分布情况和现存情况,以及在这些地区所存在的庙宇情况。第三章,山西壶关二仙庙的现存情况与戏台考察。首先,利用壶关县文物博物馆提供的名目中笔者考察到的壶关二仙庙建筑数量及分布的第一手资料,概述山西壶关二仙庙的现存情况。第二,主要分析山西壶关二仙庙戏台形制的演变。从建筑类型上看,现存的二仙庙以清后期建筑为主,分为山门舞楼和非山门舞楼两大类,以山门舞楼居多。从形制演变上,在壶关县神郊村真泽宫内发现的宋代碑刻说明在北宋的二仙庙开始建造舞楼,到金代称作“舞庭”的演剧场所开始较多出现。其建筑形制为长方形呈纵向、紧靠正殿、歇山顶山花向前。到了明清时期,面阔三间、悬山顶式的山门舞楼大量出现(少量为硬山顶和歇山顶),宋金时期建造舞楼或舞庭的位置让给了真正的献殿。第三是从山西壶关二仙庙的建筑类型和建筑装饰上看,以壶关县真泽宫为代表的宫殿一般为歇山顶构造,而建筑装饰则是通过二仙庙中的雕刻、壁画、楹联等综合考察,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第四章是对山西壶关二仙庙赛社演剧活动的一个分析。通过碑刻、地方县志和其他文献资料再结合田野调查时对当地百姓所做的采访,庙会时所拍摄的照片,复原了山西壶关二仙庙的一个祭祀活动的相关程序和基本内容。再从这些迎神赛社活动中提炼出当地的风俗现状。第五章主要写山西二仙崇拜的传播性与局限性和对当地百姓的深刻影响,以及反映出山西壶关二仙崇拜的历史意义,从而对全文做出最后的总结。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