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兴臻 |
专业: | 汉语国际教育 |
导师: | 海力波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广西师范大学 |
关键词: | 小学生;汉语课堂;对外汉语教师;体态语符号;泰国 |
摘要: | 本文研究的是泰国初级阶段的小学生对教学课堂中对外汉语教师体态语的接收效果。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课堂观摩、汉办示范课视频分析以及简要有针对性的后续访谈等方法实施调研。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选题的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及相关研究综述。选题缘起于在泰国的实践活动。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田野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研究综述视角为体态语本体研究和教师体态语研究两方面。 第二部分为对外汉语教师体态语概述,针对对外汉语教师体态语的定义、分类与特征这三方面结合汉办示范课视频进行了论述。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体态语是在交际过程中,由人的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身势、体距、体触以及服饰等组成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它具有传播态度与情绪、辅助语言传播和代替语言的基本功用。在此基础上,所谓对外汉语教师体态语是在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环境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身势、体距、体触以及服饰组成的非语言符号系统。本文以贝罗模型的通道分类理论为依据,综合舍雷尔和泰勒的分类法,以学生受刺激的器官和信息接收途径为分类标准,把体态语分为视觉通道的体态语和触觉通道的体态语这两大类。其中,视觉通道的体态语包括表情语、目光语、手势语、身势语、体距语、服饰语六类,触觉通道的体态语主要指体触语。在论述对外汉语教师体态语分类的过程中,结合汉办示范课视频进行了举例分析。教师体态语作为教育传播中的一个符号系统,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传播态度与情绪、辅助语言传播和代替语言。这一部分,主要是阐述整个研究的理论支撑,并在理论分析中结合汉办教师的实践分析,力求有理有据,图文并茂。 第三部分是体态语接收效果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结果分析,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针对调查结果对教师提出了几点建议:培养与加强使用体态语的意识、规范使用体态语、及时评价和反馈、注意跨文化语境。建议中的前三个方面是三个环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这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在跨文化语境中完成的,因此也需要注意跨文化语境。在这一部分,笔者力求整个调查工作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结合被试学生及其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是笔者对在对外汉语初级课堂中教师体态语应用的经验,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作了个人总结。 第五部分是结语,对本文研究结论作了一个简短的总结。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微笑能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教师的表情传达的情绪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在学拼音时看教师的嘴型对自己学习有帮助。教师的目光语有很强的课堂控制作用,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与教师发生目光接触后会更认真听课。绝大部分被试认为教师的手势对他们学习拼音有帮助,对理解上课内容有影响;教师发出保持安静的指令时,他们更接受直接用语言,而不是手势。大部分学生会注意教师在课堂上的站姿和行姿,对教师的沉默也能理解。教师授课时背对学生、坐着授课时,学生容易注意力分散;六成学生表示,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远近不会影响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教师的发型、配饰关注度不高,半数学生对服饰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性服饰旗袍的关注度很高。学生喜欢教师穿旗袍,并认为教师穿旗袍上课会提高自己听课的热度。近七成学生不能接受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诸如教师拍自己肩膀之类的体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