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研究

作者: 李灵蕴
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
导师: 刘志英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西南大学
关键词: 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戏剧协会;文艺社团;民族精神;历史贡献
摘要: 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于1937年12月31日在武汉光明大戏院成立,1945年抗战结束后完成历史使命更名为中华全国戏剧界协会。它是第一个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全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文艺社团,通过戏剧宣传和戏剧演出凝聚民族文化精神,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学术界对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战戏剧协会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依据大量的档案、当时报刊及时人回忆等可靠资料,重新对此协会的创立过程、人员设置、主要活动、社会影响等方面加以梳理和探讨,望有所突破和创新。
  中华全国戏剧乔抗敌协会存续8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三次大的人事改选。但总负责人即主任常务理事均由国民党员张道藩一人担任。剧协在成员组成上吸收了大量文艺界有影响力的共产党员和无党派人士气。我们耳熟能详的共产党员田汉、阳翰笙、欧阳予倩和京剧名角梅兰芳、尚小云等均是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最核心的理事。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后,主要活动围绕开展全国性的戏剧节以及在各地建立协会所属分会,其中以重庆建立的分会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目前对于建立分会的总的数量尚无史料记载,但可以从小型分会的设立揣摩出剧协的影响力。不仅在各大中城市设立分会,更能扎根于相对偏远的地区。地方一级设立的分会以重庆分会、成都分会、云南分会、桂林分会等大后方地区为代表当然也有处于战争前沿的广州分会。再往下甚至规模小到如重庆的北碚、山西的太行山、晋西分会等地区分会。因此协会的分会设立主要分布在广大的西南敌后地区。1938年原本以武汉为活动中心的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因武汉沦陷而迁移至重庆,从而掀起了以重庆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大后方戏剧浪潮。剧协主要在重庆开展了七次“戏剧节”的和雾季公演,但整个过程贯穿着国共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值得肯定的是,协会在成立初期得到了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及无党派人士的共同支持。1937年底至1939年,剧协的戏剧运动基本上在全国广泛开展并达到了一个至高点。1940年以后因为国民党的文化政策受限,戏剧活动迅速减少,但依然继续坚持地方性的小规模的抗敌宣传直至抗战结束。
  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的建立符合时代的客观要求,它象征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全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戏剧生于民间源于社会,在国破家亡的时代,戏剧对于民众的意义不再仅限于娱乐和服务大众,更为重要的是引起社会的共鸣和凝聚民族文化精神。
  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标志着抗战戏剧运动和戏剧创作的高潮,与抗战相关的戏剧创作此起彼伏打破以往单一的题材。戏剧家们鼎力合作大大地鼓舞了人心和士气,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两种政治势力在文艺界的不同政策与较量。研究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能够回顾和追溯戏剧的“黄金年代”,给世人展示那个时代熠熠生辉的戏剧艺术,更能为当代戏剧界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良好的借鉴。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