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蒋永峰 |
专业: | 新闻传播学·传播学 |
导师: | 王芳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兰州大学 |
关键词: | 环境议题;建构主义;大众媒体 |
摘要: | 环境传播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但是环境传播领域中的环境报道在我国早就展开,其研究也非常丰富。然而有些环境问题并没有进入媒体的视界,有些环境问题却经媒体报道成为热门的话题。沙尘暴就是媒体成功建构的一个环境议题。 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有用的理论,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本文就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选取了《人民日报》上对沙尘暴的所有报道进行分析。主要从议题的传播方式、议题的发展、议题本身三个方面展开。 纵观全局,人民日报多年来对沙尘暴的报道并不是以事件为中心的,主要采用“现象——策略”的报道模式,这就有效地避免了解释纷繁复杂的沙尘暴成因。同时,人民日报并没有给沙尘暴这一议题提供太多的版面进行详细、深入的报道,而是以消息为主。这是一个困境:环境议题需要深入的报道,却没有足够的版面。 在人民日报上,根据报道数量及持续性,将沙尘暴议题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3年至1999年为议题的起源阶段;2000年至2006年为议题的壮大阶段;2007年至2011年为议题的成熟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沙尘暴议题的内容各不相同,总体上来说是后期在前期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渐趋丰满。但是在报道数量上,经历了初期的很少,中期的高潮以及后期的平稳回归。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人民日报上沙尘暴议题已经基本成形,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话语:科学话语、官方话语、人类中心主义话语、灾难话语、北方中心话语。这些话语形态也同时反映出对沙尘暴认识的偏差。比如充满灾难的话语,舍弃了沙尘暴好的一面。这些都不利于受众正确认识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 当然,通过分析,得出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媒体对环境议题的报道是建构性的,这也就意味着媒体在报道环境议题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