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音乐主题发展的音乐学分析

作者: 胡茜芸
专业: 音乐与舞蹈学
导师: 葛俭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主题
摘要: 在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晚期创作生涯中,第三十号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in E,Op.109)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钢琴作品,在音乐的圣殿里展现了他这一生中坚强、富有激情、同时又柔情满怀的精神世界。
  笔者在实际演奏与演奏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这首作品的音乐主题在历次在贯穿发展中,一方面丰富看音乐音响效果,另一方面也蕴含了丰富的音乐内涵!文章通过对主题发展的变化历程进行研究与考察,从而希望能够发掘出更贴切音乐事实的情感内涵,甚至窥探出作曲家当时创作时内心活动。这里所涉及到的方法主要为“音乐学分析”方法,即由音乐事实——主题发展中出发,联系社会与文化相关背景,以进行音乐研究。
  本文主体部分分为四大章节:
  绪论主要是介绍本文写作意图、以及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也对本文所使用的概念方法——音乐学分析——进行界定。
  第一章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的历史渊源进行考察,其中第一节着眼于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历史环境,第二节则重点对该曲创作的历史环境予以梳理;
  第二章是对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各个音乐主题进行整体分析,其中对曲式结构的分析会更加详尽,并且运用申克分析法将主题的原型样貌予以深层次的剖析,以便于之后主题发展的把握。
  第三章是对这首作品的主题贯穿发展现象进行音乐学分析。即具体深入到各个乐章中,将音乐主题及主题变体提取出来,一方面静态地分析主题本体的形象化阐述,另一方面分析主题与主题变体的相关联系,包括音乐上的关联与音乐情感上的联系。
  第四章会落实到钢琴演奏与教学的方面,阐述对一首钢琴作品做详尽的音乐学分析对演奏教学的裨益之处。用回到历史、回归作曲家原始心境的方式,把握乐曲精神内涵;而直面音响与乐谱,将音乐的指向性以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述出来,是我们理解历史、理解作曲家原始心境的关键,是打开乐曲内涵之门的前提条件,也是跨越时间间距与贝多芬产生“视域融合”一把钥匙。
  最后为结语部分,对研究成果进行大体梳理,总结出研究意义及不足。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