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晓芳 |
专业: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导师: | 彭利元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湖南工业大学 |
关键词: | 目的论;公益广告;英汉翻译;翻译技巧 |
摘要: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全球化日益深入,中国经济在近10年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中国,来中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甚至来到中国定居。他们之中有些喜欢中国文化,如中国功夫,京剧、中国杂技,儒学和道教等等;有些喜欢中国人的善良勇敢、热情好客;而更多的人则关注中国的环境、教育、健康和社会等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日报》(英文版)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英文报纸,是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最重要的窗口。而公益广告是反映中国现在状况的一面镜子,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公众意识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中国日报》上公益广告的英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公益广告的英译可以使外国人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环保、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公益广告的英译可以使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公益广告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宣传文本。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它的交际功能。而目的论认为:在目的论的框架内,只要能达到预期目的,译者可以选择他认为合适的信息和方法进行翻译,而源文本只是一个信息提供者。目的论强调的是目标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作用,因此它对公益广告的翻译起指导作用。 与传统的对等理论相比较,目的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目前,从目的论角度对商业广告的翻译研究已有很多,但对公益广告翻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中国日报》上公益广告的研究就更少。鉴于《中国日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本文试图从目的论视角对2008年至今《中国日报》上公益广告的英译处理做一些分析,尝试寻找公益广告英译策略。作者用描写的方法分析了公益广告的内容、句法结构、语篇结构以及语言特点。通过对公益广告翻译例证的分析,作者认为:《中国日报》上公益广告的英译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行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没有冲突的时候,可以用直译;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有冲突的时候,可以灵活运用其他的翻译策略,如意译、改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