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牟静静 |
专业: | 音乐学 |
导师: | 冯长春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山东师范大学 |
关键词: | 建国初期;钢琴改编曲;音乐风格;创作题材 |
摘要: | 钢琴作为外来乐器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913年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根据中国民歌与江南丝竹创作的《花八板与湘江浪》是我国最早的钢琴改编曲,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公演便得到了公认。中国第一首钢琴改编曲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新的类型的产生,也标志中国钢琴音乐新的创作方向,是一次大胆尝试,更是一次创作观念的创新。自此以后,在一代代作曲家、演奏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钢琴事业逐渐走向繁荣。上世纪三十年代,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中国风格钢琴音乐诞生的标志,作品以其清新质朴的民族风格和富有创造性的钢琴织体,为中国钢琴创作“民族化”的探索开辟了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日益稳定繁荣,音乐方面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产生的各类钢琴曲数量总计达三百首之多,其中不乏大量优秀的钢琴改编曲。这一时期的钢琴改编曲较之以往,作品的音乐风格质朴且富于时代性,同时突出的体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标题性。在作品的民族化与中国化创作思维方面较之前期更为严谨,带动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大多以民歌为素材进行创作,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所特有的质朴的情感与豪放的性格,在建国初期这广阔而又深邃的背景之下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的写作共分为三章,采用历史分析法、抽样分析法、美学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建国初期的钢琴改编曲创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其中:第一章对20世纪上半叶钢琴改编曲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整体回顾与梳理,通过对建国初期钢琴改编曲创作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及主要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从而指出建国初期钢琴改编曲的产生受当时历史、政治等方面影响,同样也有其自身的逻辑。第二章主要运用了音乐学分析的方法,运用抽样分析的方法对这一时期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各民族特色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与总结。第三章全面论述建国初期钢琴改编曲的历史得失以及对其所产生的历史意义的深入思考。结语主要是梳理论文写作思路,就建国初期钢琴改编曲对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作出总结性阐述。在论文写作中,笔者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梳理、论述建国初期中国钢琴改编曲之历史现象的基础上,探寻这一时期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共性特征及其历史成因。采用文献法、音乐分析法、比较法等分析方法就钢琴改编曲的历史得失及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贡献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并且对建国初期具有民族特色的几首钢琴改编曲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引发更多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