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从互文性角度看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无根回译

作者: 马亚敏
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导师: 林克难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 文学翻译;《京华烟云》;无根回译现象;林语堂;互文性分析
摘要: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就的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也译《瞬息京华》)展示了中国自义和团运动起至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的社会历史变迁,涵盖了唐诗宋词、魏碑甲骨、京剧象棋以及五行等丰富的中国文化,堪称一部“史诗巨著”。将这样一部著作译回到汉语,有其独特之处,较之普通回译更有研究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翻译现象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定名纷繁不一。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将这一翻译现象定名为“无根回译”,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阐释。本文首先在研究了回译的不同定义、回译的本质及分类的基础上,回顾了无根回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回译的定名史,评价了不同定名的优劣,并在简单梳理美国华裔文学史的基础上,界定了无根回译的适用范围,旨在对“无根回译”概念进行推广与尝试性补充。
  作为典型的“用以表现一国文化内容的异语写作文本”,Moment in Peking与《红楼梦》、《庄子》等中国典籍有着极强的互文性。本文从互文性理论入手,通过对其源起、定义及分类的梳理,采用克里斯蒂娃的横向轴与纵向轴、诺曼·费尔克拉夫的显性互文性与成构互文性,深入分析了Moment in Peking中互文性的体现,并在分析原作的基础上,选取张振玉译本(1977)和郁飞译本(1991)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尝试探讨了Moment in Peking中折射出的“无根回译”译本评价标准,即:追求互文上的最佳关联;译本力图成为“原本”;“原文复现”要找准原文,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操作策略。此外,本文也指出了上述两个译本中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进一步丰富林语堂翻译研究及无根回译研究。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