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柯昌勋 |
专业: | 中国古代文学 |
导师: | 王建科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陕西理工学院 |
关键词: | 元末明初时期;鲁肃形象;《三国演义》;小说创作;传播模式;演变特征 |
摘要: | 《三国演义》中,以“憨厚实诚”的形象深入人心的鲁肃,作为三国众多人物中,变化差异最大,长期受到文学“矮化”塑造影响的人物之一,其形象的演变发展却鲜有详细的论述与分析。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史书典籍中,鲁肃形象演变的特征、文化意蕴以及史学家的史学思想对其形象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三国志》详细梳理了鲁肃生平,裴松之的注使鲁肃形象更加清晰、立体、细致,《资治通鉴》又以时间为顺序勾勒出鲁肃的大事件年表,聚焦鲁肃在大事件中的作为;以中国儒文化、侠文化为基点,历史叙事中的鲁肃呈现出“仁”“智”“勇”“义”的形象特征与文化意蕴,并受到陈寿“形势观”、“人谋观”的影响而呈现出政治智慧凸显,将才武略削弱的形象特点。 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学形式中,鲁肃艺术形象逐渐定型、发展:第一是文人笔记对历史叙事中的鲁肃形象的颠覆,“异化”由此开始,以“鲁肃争墓”的传说故事为例,受到“拥刘反曹贬孙”正统观、宗教文化、文人猎奇心理三个方面的影像,笔记小说中的鲁肃形象诡谲而神秘;第二,唐宋诗歌中鲁肃“慷慨重义”、“才能智慧”、“积极入世”的形象特征,体现出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与儒家理思潮的影响下,唐宋诗人吟诵鲁肃的心理追求;第三,元杂剧中鲁肃官职变化、配角功能、逐渐儒化等新特点,造成了鲁肃形象进一步“异化”;第四,在元明小说中,以《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例,被彻底“异化”的鲁肃演变生成了“战略家形象”与“谦君子”形象的“矢志不渝”、“宽仁憨厚”的新特点。 鲁肃艺术形象生成后,在不同领域与范围中的传播情况与特点:一是以毛宗岗为代表的明清文学批评家对鲁肃诚实笃厚的性格特征的塑造;二是京剧、评书评话中的鲁肃形象,如京剧《赤壁大战》中,极具战略智慧的大将形象,苏州评话中略显傻气的“踱头”形象以及北方评书中诚实厚道的智者形象;三是国内国外后世文学,立足于罗氏原著对鲁肃艺术形象进行了再次塑造,特别是以吉川英治为代表的日本作家,塑造出了鲁肃“隐忍”、“坚持”的武士特征。 大众传播时代来临,鲁肃形象借助信息社会的电子传播,在当代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与互联网、电子游戏中展现出逐渐回归历史形象的新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