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古汉语基本颜色词

作者: 张娜娜
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导师: 李力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厦门大学
关键词: 古汉语;基本颜色词;原型理论;文化价值
摘要: 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两会代表提出应在中小学中开设京剧和传统手工艺等课程,部分提案已经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批准。然而,本文作者在检索有关颜色词的文献时发现,大多数对古汉语颜色词的研究来自汉语和古汉语专业的学者,英语专业的学者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中英颜色词的对比上,很少有人对颜色词进行交叉式的跨学科研究。本文利用Rosch的原型理论探究古汉语中的五大基本颜色词。选择这一课题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原型理论是认知科学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而认知科学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门学科。因此,将原型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框架有助于突显论文的新意。其次,在当今社会,汉语热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越来越高;而且社会越进步,大家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越强。然而,利用原型理论对古汉语进行细致分析的例子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对语言需求的增长和对外汉语教学机制的不健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缓和这一矛盾,本文试图将古汉语和原型理论相结合,看看究竟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本文主要运用 Rosch的原型理论和 Berlin& Kay的基本颜色词理论,对古代汉语五大基本颜色词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对比分析,目的是证实原型和基本颜色词的典型特征同样体现在古汉语五大基本颜色词中。
  两个问题需要先进行一下简单的说明。第一,古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是如何选择的;第二,典型特征是如何定义的。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古汉语五大基本颜色词的选择是基本颜色词理论和古汉语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在 Berlin& Kay看来,人类语言中共有11个基本颜色词,分别处于七个不同的阶段,公式表明如下:黑/白→红→绿/黄→黄/绿→蓝→褐→紫/橘/粉/灰。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其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就越多。基本颜色词的进化严格遵守以上顺序,但凡有颜色词的语言必有黑白两种颜色;而如果一种语言有三个基本颜色词,那么第三个颜色词一定是红色。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衍生了五色红白黄黑青,即古汉语五大基本颜色词。赤、白、黑、黄分别和上述模型中的红、白、黑、黄对应,而青的释义则涵盖了现代汉语中的蓝、绿、黑三色。因此,古代汉语五大基本颜色词和上述模型中的前六个基本颜色词一样对应颜色词发展的最初五个阶段。
  关于第二个问题,本文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四个结论。第一,基本颜色词的选取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理据的;第二,同一范畴内部的成员,其地位并不相同,有中心与边缘之分;第三,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第四,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当然,本文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数据的来源不完全可靠、科学;第二,对古汉语词句的翻译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第三,分析的角度不够全面。希望随后的科研能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