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思宇 |
专业: | 环境工程 |
导师: | 单春艳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南开大学 |
关键词: | 保护性耕作;免耕覆盖;生态效益评价;土壤风蚀;农户认知 |
摘要: | 城市周边的农田土壤风蚀会引起城市风沙尘,风沙尘导致的沙尘暴是城市空气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严重的土壤风蚀使大气颗粒物污染加剧。因此,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防治土壤风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本研究以防治农田土壤风蚀起尘功能为重点,综合考虑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构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确定了具体评价指标;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同时通过查阅资料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华北4省13地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农民自身因素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意愿的影响。 主要结论如下: 1.构建了一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设定为3个一级评价指标,整体指标体系由9个二级评价指标、20个三级评价指标和8个四级评价指标构成。 2.以天津市大港区苏家园村为例,选取相应指标并给予赋值,对深耕、免耕和传统耕作方式进行评价。运用隶属度函数和均方差法求出每一个指标的影响权重,最后对指标的隶属度值和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出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综合评价得分。选取26个指标对三种耕作模式进行评价,综合效益高低依次为:免耕覆盖>深耕覆盖>传统耕作。 选取集中于生态效益的12个指标进行评价得出综合效益依次为:深耕覆盖>免耕覆盖>传统耕作,并且三者之间得分值相差很大以集中于评价生态效益的12个指标所得的综合评分来看,深耕覆盖得分最高,其次是免耕覆盖,最后是传统耕作,并且三者之间得分值相差很大,由此可见,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更应大力提倡推广深耕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方式。 3.在华北地区的13个县(村)调查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知情况,农民认为能否节省劳动力是选择耕作模式的关键。形成长效宣传模式、加大教育科研人员投入以及农用补贴、以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方式,能更快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有效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