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戈琦璐 |
专业: | 音乐学 |
导师: | 秦庆昆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河北师范大学 |
关键词: | 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作曲技法 |
摘要: |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钢琴家与指挥家。他的钢琴奏鸣曲被公认为是继承了古典时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传统,开启了二十世纪钢琴奏鸣曲新的艺术风格的先河。普罗科菲耶夫共谱写了九首钢琴奏鸣曲,贯穿于他四十五年的创作生涯,能够作为一条线索集中探索他的音乐独特创作风格与新颖的作曲技法。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中改革与创新精神同古典音乐传统保持着深深地联系,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古典音乐的传统。普罗科菲耶夫之所以有大胆的创作实验和创新,是以古典传统作为基础,他那个性独特的音乐语言显示在其全部创作生涯中。他的钢琴奏鸣曲中旋律将浪漫主义时期情感过分夸张、长线条、声乐化的特点加以改变,取而代之精炼、短小具有十分强烈的动力性手法。奏鸣曲的调性以自然调式为基础,和声功能性被打破,不协和和弦带来的禁忌被解除。他所创作的作品中多变的节奏重音和明快感鲜明的托卡塔都充分反映出二十世纪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所表现的律动。普罗科菲耶夫改造并创新了古典曲式,使得早在古典时期的音乐成就适应了当时社会听众的需求。同时他利用独特的敲击风格使得钢琴具有了打击乐器的演奏效果,不仅仅让听众感受到钢琴音色的新色彩,而且也拓宽了钢琴这种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 普罗科菲耶夫始终坚持调性音乐的创作,即使当时功能和声极度扩张并逐步走向调性功能解体、多数作曲家在采用新的手法来突破调性的束缚。他的钢琴奏鸣曲保持与古典形式的一致,但是音乐语言素材却打破常规,创作出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为二十世纪调性音乐的创作开启了崭新的观念。 俄罗斯优良的音乐传统为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给予他无限的创作灵感。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时期可以划分为三阶段:1902年-1918年为第一个时期,以钢琴与管弦乐作品为重点,旋律富有青春气息,体现出俄罗斯音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味;1918年-1932年为第二个创作时期,当时普罗科菲耶夫正处于侨居国外时期,受到了西方一些现代的音乐流派的影响,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节奏,复杂的和声,同时仍伴随着悠长的俄罗斯音调;1932年-1953年为第三个创作时期,作品在风格上更加靠近于国际新音乐的潮流。 《第五钢琴奏鸣曲》是一首典雅的田园风格式的作品,作品中表达出作曲家身处于异国他乡时内心的孤独、困惑与矛盾。这首作品是唯一一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国外生活时期的钢琴奏鸣曲,1923年在法国巴黎完成,作品的意义很深刻,能够真正体现出普罗科菲耶夫本身的创作实力。他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更多的创新与探索,采用了新的题材和构思,表达出俄罗斯民族音调悠长的抒情性,并且巧妙地把传统的旋律创作手法、调性基础与20世纪新的音乐创作风格做了有机的结合。可以说这部作品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1918年以前本国学习阶段的创作手法,开启了回国后创作的新探索。 本文以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将“现代音乐分析思维”与“申克线性运动图表”有机结合为切入点,对该作品的音乐结构、线性运动特征、主副主题的构成及其发展过程、个性建筑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对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进行探索,论证他是如何将古典时期的音乐传统与二十世纪新的音乐语言进行结合与创新。 本论文的主体内容由五章构成,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曲技法分析;第三章《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作曲技法分析;第四章《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作曲技法分析;第五章结论。 希望本文能通过申克线性运动图表与现代音乐分析思维有机结合的方法,探索普罗科菲耶夫如何继承传统并且融合创新,从而发展自己独具个人风格的音乐语汇、作曲风格以及新颖的创作手法,为进一步探究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创作技法提供一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