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任珊 |
专业: | 设计艺术学 |
导师: | 卞向阳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东华大学 |
关键词: | 上海服装业;经济成分;管理机构;企业分布;供产销关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
摘要: | 1949-1965年上海服装业在中国服装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当时上海服装业的发展,不仅对历史研究有所贡献,而且对当今上海服装业的转型发展、打造世界时尚之都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以1949-1965年为时间界限,从服装史学的角度出发,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借鉴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关联和产业发展五方面梳理与分析当时服装业的经济成分、管理机构、企业分布、供产销关系及生产技术、产品品类、贸易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得出结论如下: 1.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主流服装的变化。建国后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西服、旗袍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人民装、列宁装、中山装的流行。 2.该时期上海服装业生产资料实现了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上海服装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公私合营”转化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再逐步向全民所有制转化。上海服装业个体经济通过“合作社”形式转化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最后转化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 3.该时期上海服装业的组织管理机构形成了“局-公司-企业”三级管理模式。 4.上海服装业生产和管理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后,生产经营从无计划变得有计划。产业组织形态由以竞争为主转变为以合作为主。企业间合作增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同时导致企业自主性和灵活性丧失,不利于服装业的长期发展。 5.服装企业区域布局主要受地理位置、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经济发展程度高、自然环境优越和人口密度大,服装工厂和合作社在厂址选择上基本上选在市区较为中心的位置。该时期服装企业多分布于黄浦区及其毗邻区域。靠近郊区的区域,只有少数合作社分布,没有规模大的服装厂。 6.该时期国家介入服装业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过程,服装企业丧失自主采购原料和自由销售的权利。 7.技术革新运动后,上海服装业在裁剪、缝纫和整烫等方面的技术都有提高。服装业从业人员通过革新生产工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服装业的经济增长。 8.五十年代,由于原材料供应紧缺导致服装产品花色品种由繁向简,质量由高变低。到六十年代经济逐步恢复,产品质量有所回升。 9.服装出口销往地区与国家的外交关系密切相关。五十年代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交好,该时期出口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六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服装出口转向资本主义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