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艾比湖地区中全新世以来孢粉组合与古气候定量重建

作者: 赵凯华
专业: 第四纪环境与构造地质学
导师: 杨振京;孙爱群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石家庄经济学院
关键词: 艾比湖地区;孢粉组合;古气候;定量重建
摘要: 内陆干旱、半干旱封闭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是较为理想的古环境研究场所,而且湖泊沉积物的孢粉组合可以直接反映湖区的植物群落面貌和植被类型,因而成为一项重要的古气候研究内容。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是这一区域的汇水中心。取自艾比湖地区214个表土孢粉样品,结合附近18个气象台站1970-2000年3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艾比湖东南方向1.7米深的剖面,运用WAPLS(加权平均最小二乘法)定量重建了艾比湖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变过程:在4730-4014aB.P.之间,艾比湖地区表现为较冷湿的气候特征,平均气温-2.8‵,平均降水量270.5mm;在4014-2780aB.P.之间,降水量较少,平均降水量252.5mm,而且温度较低,平均气温-3.5‵,整个艾比湖地区表现为荒漠植被景观,显示了冷干的气候条件;在2780-2382aB.P.之间,温度升高,平均-2.9‵,较上一带温度上升;降水量在299-400mm之间,平均351mm,流域内河流水量充沛,艾比湖处于高湖面期;在2382-2134aB.P.期间,平均气温-1.8‵,平均降水量为216mm,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艾比湖面积缩小时期,湖周为荒漠植被景观。有证据表明当时整个新疆北部地区可能呈现暖干的气候环境。在2134-1437aB.P.之间,平均温度-0.6‵,平均降水量为310mm,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大,流域河流水量较大,湖面较高;在1437-131aB.P.之间,平均温度为0.7‵,平均降水量为339mm,总体来看,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艾比湖处于高水位期,这反映了在中世纪,艾比湖地区的环境可能明显好于现代。本段后期看,蕨类孢子的增多以及温度的下降可能显示的是约17世纪中至19世纪初的小冰期,艾比湖地区处于西风带,受季风影响很弱,在气候冷期,受源于大西洋的西风带强烈南移及其气旋风加强影响,带来较多的水汽。此时的艾比湖水位处在一个相对上升期。近20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艾比湖地区日益干旱,湖滨地区荒漠化程度加剧,成为中国西部沙尘暴主要策源地之一。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