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翟晟頔 |
专业: | 音乐与舞蹈学 |
导师: | 孙精诚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河南大学 |
关键词: |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民族民间音乐;演奏风格 |
摘要: | 李斯特(FranzLiszt)的钢琴作品《匈牙利狂想曲》将匈牙利的民族民间音乐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在他所有钢琴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世界钢琴曲的文献瑰宝。根据现有的音响资料,选取了汉伯格(MarkHambourg)、齐夫拉(GyorgyCziffra)、迪希特(MishaDichter)和霍华德(LeslieHoward)四位大师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九号》演奏版本进行比较研究。 这首作品属于《匈牙利狂想曲》特有的恰尔达什与无序自由曲式相结合的曲式结构,分为四大部分,共488小节。结构复杂而庞大,旋律多变而华丽,织体丰富而饱满,技巧繁复而艰深。虽是一首钢琴作品,但它极具乐队音响效果。 速度与力度是音乐表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音乐表演价值的标尺。“狂九”虽有详尽速度提示,钢琴演奏家们在演奏时常根据自己的风格进行发挥,四位大师均有不同的处理。作品最弱力度为PP,最强力度为fff,米沙·迪希特与莱斯利·霍华德的演奏基本符合标准力度,而马克·汉伯格与格奥尔基·齐夫拉则对标准力度进行了个性的发挥与演绎。四位大师对踏板的使用各有特点,演奏的和声音效各具特色,所要表现的音乐内涵也会有所不同。 钢琴演奏是通过对乐句的处理来诠释音乐语言的,钢琴家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与音乐语言自然也是不同的。乐句的处理可概括为6个字,起句、走句和收句。汉伯格处理乐句没有特定的模式,充满戏剧性的变化莫测,齐夫拉处理乐句则为平和起句、夸张而富有弹性的走句和从容的收句。迪希特处理乐句无太大弹性,只在收句稍作处理。霍华德非常细腻,除理性演奏出起句、走句、收句以外,乐句当中还暗含乐句。 钢琴演奏如诗歌朗诵,也存在“抑扬顿挫”,钢琴家通过钢琴演奏“语句”,表达“语境”,进行二度创作。键盘语言是代表音乐风格不可或缺的因素,“狂九”有着千姿百态的键盘语言,八度、快速华彩经过句、各类双音、远距离大跳、颤音、倚音、回音、波音、滑音等等。四位大师处理键盘语言,则各具特色。 汉伯格演奏“狂九”如同山洪暴发一般倾泻而下,“钢铁式”的触键营造出金属般的音色,既辉煌、明亮又不失厚重。齐夫拉风驰电掣般的超速堪比霍洛维茨,排山倒海般的气力比肩吉列尔斯,激情四射、动感十足,充分展现其个性与热情。迪希特对整曲速度与力度的把握与控制恰到好处,对乐句的处理也松弛有度,追求纯净而原始的“本色”。霍华德曲风遵照李斯特本意严谨又不失浪漫主义的个性,处理细腻,音色圆润,和弦响亮,旋律清晰,结构严谨,收放自如。 四位大师在演奏同一首作品时之所以会显现出迥异的风格,是因为所处的时代与自身经历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艺术审美观念和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也会有所不同,因而,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演绎出来的风格也会随之不同。 良好的演奏技术是弹好一个作品最基本的要素,是一切音乐表现的基础,是演绎与诠释作品的必要前提。四位大师之所以能将这部难度极其艰深的作品演绎的如此完美,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精湛的技术作为强大的支撑。作为学习者,不可过分追求大师们的演奏速度与力度,特别是炫技成分,更不要盲目模仿大师们对作品夸张而戏剧化的处理。应该在演奏技术娴熟基础上,踏踏实实地把握作品本身风格,切勿虚荣的去追求个性。 通过对四位大师所演奏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九号》不同版本进行比较与研究,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了身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与国籍、有着不同艺术审美视角的四位大师对这首作品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诠释以及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这些研究还很不系统,希望能对这首曲目的钢琴表演实践与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