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斯克里亚宾《24首前奏曲》之研究

作者: 常静雅
专业: 音乐学
导师: 黄英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 斯克里亚宾;《24首前奏曲》;作品体裁;创作风格;演奏技术
摘要: 斯克里亚宾.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Skryabin,Alexander Nikolaievich),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这位俄罗斯作曲家在青年时期就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当他的交响诗《狂喜之诗》1908年在纽约首演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本人也被誉为俄罗斯当代最前卫的作曲家之一.虽然他的一生很短暂,但确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音乐作品——两部交响诗、三部交响曲、几百首钢琴作品.尤其是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几乎涉猎了所有的钢琴体裁形式,包括奏鸣曲、协奏曲、夜曲、圆舞曲、幻想曲、即兴曲、间奏曲、玛祖卡、练习曲、波洛涅兹、小品等等.这些作品体裁多样,风格各异.
  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作品遵循了浪漫主义传统,以大小调的调性音乐语言写作;后期作品,则以他独创的“神秘和弦”音高系统来写作,具有神秘主义特征.两个阶段音乐风格差异较大,但都体现了作曲家鲜明的艺术个性。
  斯克里亚宾一生共创作85首前奏曲.这也是他最喜爱的体裁之一.这些作品结构短小,音乐形象完整而统一,凝聚了作曲家瞬间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感受.创作于1888年—1896年间的《24首前奏曲》是斯克里亚宾早期的音乐代表作品.这套钢琴前奏曲虽然创作于19世纪末期,和声语言、曲式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复杂性。他将一系列的前奏曲目集中成为一个有机的音乐整体,形成一部完整独立的钢琴曲集.年仅24岁的斯克里亚宾充分展现了其艺术天分和扎实的音乐功底,其清新优雅的旋律,精致的和声、严谨的结构使这套作品充满了斯克里亚宾独特的个人魅力.作品表现了作曲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除此自外,他的这套前奏曲还秉承了肖邦的前奏曲格局,与肖邦的《24首前奏曲》有异曲同工之处.
  斯克里亚宾作品中少了些许凝重与深刻,更多的是短小而凝练的旋律,灵巧的织体,严谨的结构,迷幻隐伏的旋律,丰富而不夸张的对比,清新优雅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套音乐作品不仅成为作曲学习者掌握小型器乐体裁作曲技巧必读的分析研习范本,还成为钢琴家喜爱演奏,音乐爱好者喜爱聆听的音乐作品.
  本文将从斯克里亚宾《24首前奏曲》的文化背景及成因,音乐风格特征,音乐的本体分析,演奏诠释以及与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等方面入手,对作品做较详尽的技术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对斯克里亚宾早期音乐风格与艺术特征做深层次的解读.力求做到音乐本体与演奏技术研究相结合,探究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与对钢琴音乐的教育意义.以求更好的理解这套作品,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