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郑州纪信墓及碑刻的研究和保护

作者: 王俊
专业: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导师: 任伟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郑州大学
关键词: 郑州纪信墓;碑刻;文物保护;汉王朝
摘要: 纪信是秦末跟随刘邦起义的大将,在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之时舍身救主,刘邦得以逃脱并成就汉朝四百多年的基业。纪信舍身救汉王,从而有了汉王朝和汉民族,厥功甚伟。纪信被火焚殉国,既是护主,也是护城。荥阳[1]作为当时重要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地位重要非常,如果被项羽攻破,必将是城池毁灭。因此,纪信被尊为守护一方的城隍,中国最早的城隍庙——芜湖城隍庙就尊纪信为城隍,纪信因此成为城隍鼻祖,很多地方都拜纪信为城隍神。
   汉王朝建立后,后人感其忠烈,于西汉早中期在荥阳西门外(今古荥镇纪公庙村)为纪信建造衣冠冢,称信陵,由369块空心砖砌扣而成,按汉律为王者规格。1980年,郑州市博物馆对纪信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出文物300多件。唐天宝七年(748)建纪信庙,后代多有修葺,并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30余通。这些碑刻从唐代到民国,绵延不绝,历经了朝代更迭、沧海桑田的变迁,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碑刻的的文字囊括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多种书体和二王、颜、柳、欧、赵等诸家法式于其中,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纪信庙碑刻不仅内容丰富,还包含着多种文体,有叙事散文、诗歌、对联等多种形式,其文学价值也值得称道;纪信庙碑刻因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科学和书法价值,以及纪信的爱国忠烈精神,是历史文化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当地百姓为了缅怀、祭祀纪信举行的隆重的纪念活动,促使了当地和周边村镇的传统小吃、民间工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民俗特色和商品贸易并举的纪信庙庙会,对当地的物资流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08年,纪信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环境变迁、自然剥蚀、保护和利用不善等因素,纪信墓及其碑刻面临着很严峻的问题,如碑刻字迹不清,碑身小片剥落,墓冢水土流失,墓顶裂缝,周遭环境杂乱,基础设施不完善,展示利用不充分等种种问题,急需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展示利用。这些情况引起了郑州市文物部门的重视,为使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他们邀请了汉墓研究、碑刻保护、历史学及保护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展示方案。近年来专家们对纪信墓及碑刻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了多次勘察,对文物本体、周遭环境和文物损坏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展示规划,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工作、保护范围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类建设活动提出控制要求,并对周边村镇的生产、生活及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针对纪信墓及碑刻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相结合进行了探讨与尝试,结合考古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碑刻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纪信此人、纪信墓和庙内碑刻做一综合研究,并提出保护与展示方案,以期优秀的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第一,对纪信墓及碑刻本体的保护,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维修加固。
   第二,对文物本体的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按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使文物本体与其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
   第三,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对纪信墓及碑刻周边相关文物遗迹实施整体保护,依托其余周边遗迹相互依存的关系,设置景观序列、划定功能分区、制定展示线路,改善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并对纪信墓及碑刻文物本体进行展示,以便向公众充分展示古荥地区的忠烈文化,唤起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