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珠海市社区居民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 邵小飞
专业: 内科学(肾病)
导师: 邹和群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慢性肾脏病;横断面筛查;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所致的代谢性疾病。血清尿酸水平男性>420umol/L,女性>360umol/L,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当前高尿酸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当前的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密切相关,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其临床表现的主要根源。但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较少见,且以反复性痛风性关节炎多见。大部分患有高尿酸血症时一般无临床表现。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是在黄嘌呤氧化酶(XO)的作用下,由次黄嘌呤、黄嘌呤生成。嘌呤核苷酸是尿酸生成环节中最重要的中间产物。尿酸代谢中包括鸟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和腺嘌呤核苷酸三种嘌呤核苷酸。当前已知嘌呤核苷酸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体内的磷酸核糖、氨基酸及其一些小分子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是由核酸分解而来。在嘌呤核苷酸代谢生成尿酸的过程中,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其中主要涉及包括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换酶(PRPP)、次黄嘌呤鸟嘌呤核糖转换酶(HGPRT)、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XO)等。体内尿酸代谢需要这些酶的共同协调作用,才能正常代谢,再经过肾脏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尿酸水平。
   高尿酸血症包括尿酸生成增多和排泄减少。一、生成增多:人体内尿酸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外源性尿酸来源于食物,占体内尿酸的20%;内源性尿酸源于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合成和核酸分解代谢,占体内尿酸的80%。其中,嘌呤代谢中酶的缺乏是尿酸生成增多的主要原因,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过高、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活性降低、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活性降低和XO活性增加,使嘌呤核苷酸合成增加,分解代谢增多,从而生成大量尿酸。二、尿酸排泄减少:正常人血液中的尿酸是以尿酸盐形式存在的,尿酸盐本身可以经肾小球的滤过、再经肾小管的重吸收、最后由肾小管的分泌和分泌后的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的尿酸盐几乎完全被肾近曲小管重吸收,然后再分泌,故肾小管是影响尿酸排泄的重要部位。研究发现,肾小管上存在参与尿酸排泄的重要转运体,其主要的转运体包括:人尿酸盐阴离子转运体(human urate-anion tansporter-1,hURAT1)、人尿酸盐转运体(human uratetransporter, hUAT)、人有机阴离子转运体(human organic-anion transporter,hOAT)、多药耐药蛋白4(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4)、托-霍蛋白(Tamm-Horsfall protein)等,通过其协调作用调节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来维持机体正常的尿酸水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对高尿酸血症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病率逐渐增高,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1]。1998年对上海2037名人群研究发现男性高尿酸血症(HUA)的总患病率为10.1%,其中男性为14.2%,女性为7.1%[2]。2008年青岛社区1706中老年人群男女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9.5%和20.5%,总患病率为23.3%[3]。2007~2009年对广西桂林地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桂林地区的成年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23.5%,其中,男女性患病率分别为28.4%、19.7%[4]。高尿酸血症被认为是痛风的标志,据统计在高尿酸血症人群中约有5%~12%最终可发展为痛风。近年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不仅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而且与代谢综合征(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5-7],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慢性肾脏病(CKD)已逐步成为重要的慢性疾病之一[8],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当慢性肾脏病转变为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of renal disease,ESRD)时,只能靠肾脏替代治疗来维持生命。随之而来,不仅给患者自己生活质量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给每个患者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及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慢性肾脏病(CKD)诊断标准:根据临床实践指南(K/DOQI)标准,肾脏损伤或肾功能下降持续3个月或以上诊断为CKD[9]。应用简化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9],即GFR/ml·min-1·(1.73m2)-1=186×SCr(mg/dl)-1.154×(年龄,岁)-0.203×0.742(女性):以估算GFR<60 ml·min-1(1.73 m2)或者ACR>30mg/g并持续3个月或以上为诊断CKD。慢性肾脏病(CKD)具有两大特点: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在发达国家普通人群的调查中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为6.50%~10.00%,在美国[10]成人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为13.20%,统计显示因慢性肾脏病(CKD)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及ESRD所导致的病死率在死因谱中占第5~9位。我国的各地均有报告。2006年对北京市石景山区2310名40岁以上的人群调查,结果显示CKD患病率为9.99%[11]。2008年对郑州市四社区20岁以上的1855名人群和2010年对乌鲁木齐天山区2131名35岁以上人群调查,结果显示CKD患病率分别为13.63%和9.40%[12,13],汇集我国CKD多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约为10%,据此推算在我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人数约为1.1亿以上,每年因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而死亡者约为50万。2008年Obrador GT等对墨西哥市和哈利斯科市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人群调查显示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分别为22%和33[14]。慢性肾脏病(CKD)既是多种疾病的危害因素也是多种疾病引起肾病的最终转归,尤其是其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并发症具有发生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15-17]。
   美国国家肾脏病基金会的资料表明:心血管疾病(CVD)是慢性肾脏病(CKD)各种并发症中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18]。故早期筛查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意义重大,并对筛查出有高危因素的的对象或者明确诊断出CKD者进行综合干预,必要时行药物治疗,以延缓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和发展,减缓向ESRD的发生的机率。
   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而各项研究结论存在众多争议。
   目的:
   1、了解珠海市社区居民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男女患病率的差异;
   2、了解珠海市社区居民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及男女患病率的差异;
   3、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关系;
   4、CKD与年龄、性别、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存在的关系;
   方法
   选择珠海市城区原住18岁以上的居民(n=2135)采取横断面筛查。收集晨尿及抽取空腹血液检测空腹血糖、血尿酸、血肌酐、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等指标,计算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并采用应用简化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结果
   珠海市社区居民中HUA总患病率为32.35%,其中男性患病率(40.30%)高于女性(2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D总患病率为15.80%,其中男性CKD患病率(15.16%),女性患病率(16.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2)。CKD检出率在高尿酸血症(HUA)人群(23.89%)显著高于尿酸正常人群(1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年龄、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CKD发病独立相关(P<0.05)。
   结论
   珠海市城区居民高尿酸血症及CKD患病率均高于国内其它地区及同一地区7年前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高尿酸血症、年龄、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