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论东西方文化的民族个性特征》一文主要论述的是中国与西方在文化特征方面,尤其在社会价值及精神观念方面,用哲学、文化、地理、语言等儿方面进行了对比描写.这几方面有: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西有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观念;中持"天人合一"的态度.2、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西重竞争意识,强调个性;中贵平庸,集体意识.3、在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上,西靠外律,中尚内省.文章的另一部分是对这些文化特征所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比研究的简要论述.首先,是对中西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其历史不同的社会结构,构成了中西民族性格的文化特征并对其产生的作用及其影响做了主要的评述.其次,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必然隐含着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层底蕴.因此,在讨论中西文化特征的过程中,作者始终注意了对中西语言特征的讨论.一方面,文化制约着语言.中国重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观念反映到语言中,使汉语处处留下了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的痕迹.中国重集体轻个体与西方重个体轻集体的不同倾向在各自的语言中也有所反映.另一方面,语言对文化有反作用.汉语言的模糊与西方语言的精确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历史上曾出现了几个文明古国.它们是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和中国,这些国家被称为人类社会出现以来文明的摇篮.但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迁,其中有些国家落伍了,有些国家被别的民族吞噬了,至今只留下了几个文明地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两个文明发源地就是以"华夏文化"为主流的东方文明和以古希腊文化作为龙头的西方文明.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进程各不相同因而逐渐构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首先,我们讨论中国古代文化.由于我们的祖先早期的生存方式是以农业为主的.众所周知,农业是靠自然环境的好坏未发展的.因此,"天人合一"观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提出来的.这种观点认为:人必须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作者认为"天人合一"的观点是符合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但是,在讨论这种观点时,一些学者,由于他们的偏见和偏执,认为这种思维模式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模糊反应,是逻辑上的偏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低级表现形式.作者认为他们的这些观点才是完全没有逻辑的,围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我们谈到人与自然的统一之前,我们就是已经考虑到人和自然是两个彼此有区别的实体,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的观点是"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因此,"统一"只是高一级的统一.在人类早期的文明中,人与自己与外界的区别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无法进一步深入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无法做出对"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观察;只有当人进化到高一级时,他们才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完全超过世上任何的动物和生物,这时他们开始逐步了解自己,改造自己,把自己尽可能地与自然区别开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地逐渐地认识到自己与大自然既没有不同也没有过多的对立,人必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大自然其实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们开始从自己的体验中得知,过分地敌对和仇视大自然,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与不幸(从古至今,有许多人破坏大自然给人带来灾难的例子,例如:由于植被破坏,洪水、沙尘暴泛滥成灾,我们应从中吸取血的教).正是因为有这种认识,人们才开始接受这样的皙学观点:"人与自然是一种有机的统一体".所以,人必须努力使自己回到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从这里,我们看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本身就意味着唤醒人的意识和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同的实体. 在世界的另一端,西方文明的情况则大不相同,"西方人常走极端".中国学者梁启超曾说过:"西洋人极不易妥协,万事皆确执,而感情常走极端".(郑春苗,1994,182)事实上,西方人的主要意识就是突出个性,强调竞争."个人权力被庄严地载入了美国宪法的权利法案中(《文化与交际》赵艳萍,P.57)产主这种观点的原因是由于西方的地理环境与经济结构决定的.远古时期的古希腊,由于它们地处地中海沿岸的山峰,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土地是不毛之地,无法耕种;但是险恶的环境常常激发人的意志,并要求个人的勇气去从事冒险活动.众所周知,西方的文明生活是一种典型的靠海打鱼为生,由于受海的限制,个人只能依赖自己而不是靠他人谋生,这不仅为个人提供了发挥自己个性的机会,而且也使个人有了竞争的机遇.所谓"公平竞争"正是西方文明的智慧所在. 但是,过分强调个性化就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吸毒、同性恋、未婚妈妈等.以个性为中心的观点使大多数美国人产生了孤独感. 到此为止,我们己对中西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原因做了相应的对比和评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总而言之没有哪种文化高于或低于另一种文化,也就是说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就中国文化来说,历史上她在人类的智慧宝库中,为人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过分强调和谐与稳定难免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而且,难以激起人们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在当今中国的改革与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继承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而摒弃它的糟粕. 当今的世界,人们越来越趋于全球化的共识.全球化----它标志着人类认识模式的转变,它隐含着从"西方中心主义"的单一思想方法向多元思想方法的转变.所以,"全球化"应包含着"文化多元"的新思维,换句话说,"全球化"意味着将不同文化共同体激活,使之共同参与人类文明建设这样一个过程."全球化"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似乎也是一次精神上的冲击.中西文化各有长处,就中国来说,把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文化合理的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全球的统一文化.在全球性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应该如何借鉴异域文化,如何才能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摒弃其落后的颓废的种种精神危机,这是留给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