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馥梅 |
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 |
导师: | 吴强华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上海师范大学 |
关键词: | 沪剧;近代上海;都市文化;西装旗袍戏 |
摘要: | 沪剧原为上海城郊的田头山歌小调,原称“本滩”。1920年,著名艺人邵文滨等将“本滩”改名为“申曲”,取申城之曲之意。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批文明戏演员转行加入申曲戏班,编演了不少时装戏、古装戏,其戏曲表演的形式日趋成熟。40年代,又有一批话剧、电影人士加入,从事申曲的编、导、舞美工作。1941年起,申曲改名为“沪剧”。 从早期的“花鼓戏”到初入上海都市的“本滩”,从欲与京昆平分秋色的“申曲”到最终定名为“沪剧”,称谓的改变不仅反映了沪剧剧种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的不同心态,而且折射出沪剧发展史上与上海社会变化的密不可分。然而,沪剧的发展远非只有艺人们的努力就达到,作为上海都市的草根戏曲,沪剧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改良和提高与上海社会的人群不无关系。 新剧编导加盟申曲剧团,为沪剧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的编导不仅为剧团创作了许多叫座、卖座的好戏,而且增加了剧团的实际收益。不论对普通观众还是申曲艺人都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随着上海都市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兴媒介——报刊、电台等对沪剧的报道和传播日渐增多,这种物质条件的丰裕为沪剧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报刊、电台的报道,市民观众有了与沪剧演员和明星互动的平台,这种互动关系有利地促进了沪剧剧种的繁荣。 正是在这样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加之“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为“孤岛”,上海市民的大众娱乐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沪剧艺人们为了寻求剧种的改良和更进一步的发展,将“西装旗袍戏”推向了繁盛的境地,而这一沪剧的繁荣也在上海社会周边地区逐渐显示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