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上海市申曲歌剧研究会略论(1934-1947)

作者: 霍丽芳
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
导师: 吴强华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关键词: 上海市申曲歌剧研究会;沪剧剧团;沪剧改良;西装旗袍戏
摘要: 1934年11月28日成立的上海市申曲歌剧研究会是近代沪剧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行业组织之一。在近代戏曲改良浪潮的推动下,为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探寻沪剧发展的路径,沪剧界在原申曲歌剧公会的基础上组建了上海市申曲歌剧研究会。该研究会以联络同业感情,互谋同仁福利,保障会员应得之权益及协助推行社教,提高申曲水准为宗旨。
   研究会成立后,致力于申曲改良,整顿申曲剧目,禁演淫戏,并创办会刊《申声月刊》,以推动剧目改革。研究会通过组织申曲名班的会串演出,扩大沪剧影响,如研究会组织的文滨、施家、新雅、子云四个班社在中央大戏院和新光剧场举行的沪剧史上颇具影响的“四班会串”就轰动沪上,对提升沪剧人气产生了重要作用。1937年抗战开始后,申曲歌剧研究会也曾多次举行义演,救济难民,彰显了沪剧艺人的社会责任感,对维护沪剧演员的群体形象,提高沪剧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0年代末“孤岛”时期的上海,文化娱乐业异样繁荣。在上海市申曲歌剧研究会的引导下,各沪剧剧团和研究会会员在沪剧剧目、舞台艺术、道具服装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变革,沪剧剧团在性质与规模上逐渐发生变化,沪剧也迅速发展起来。在申曲歌剧研究会的推动下,沪剧剧团在舞台程式、剧本创作和道具服装上向平剧、电影和话剧借鉴,在剧目建设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从话剧、电影邀请导演编剧,上演了大量贴近都市生活、表现时代风貌的时装戏,使“西装旗袍戏”迅速发展起来,沪剧开始迈入现代剧场艺术,充分展现了沪剧的都市化戏曲的艺术特征,最终成为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上海市申曲歌剧研究会对各剧团的督促与会员的监督机制,提高了整个沪剧团队的凝聚力和保证了沪剧剧团的质量,对沪剧的繁盛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