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钱文丹 |
专业: | 文艺学 |
导师: | 李平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上海师范大学 |
关键词: | 革命样板戏;当代接受;王元化反思;文化语境;现代京剧;艺术革新 |
摘要: | 在戏曲改革的道路上,京剧现代戏创作是戏曲界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而诞生于“文革”时期的“革命样板戏”,则是戏曲革命化、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特定社会历史政治的产物,学术界对其评判一直众说纷纭。基于上世纪90年代掀起的“样板戏热”现象以及王元化先生的反思,论文试从“当代接受”角度对这一文化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论文序言部分简要阐明了“革命样板戏”的国内研究现状及研究局限性,并在前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当代接受、王元化、反思作为自己的突破点,去思考为什么一些像王元化这样热爱传统京剧的老人们在“文革”后一提到“革命样板戏”就有着天然的反感?“革命样板戏”与京剧的传统题材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革命样板戏”是否有它自己的艺术探索? “革命样板戏”的产生离不开它的土壤——文化语境。一方面“革命样板戏”是那个时代政治、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革命样板戏”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也让后人认识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本文第一章即阐述“革命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从毛泽东的“讲话”精神、江青谈京剧革命、现代京剧与“革命样板戏”的关系出发,来追寻“革命样板戏”的诞生,并试从题材变换角度来谈京剧传统题材与“革命样板戏”政治革新题材的不同。最后,再来研究像王元化这样经历过文革并受到文革迫害的老人们对“样板戏”的题材持什么态度。 作为政治范畴的“革命样板戏”,已经被历史否定;而作为现代京剧的“革命样板戏”,则需要进行历史的、审美的批评。为什么“革命样板戏”能够在京剧舞台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为什么它能够在批判之河中继续存留下来?第二章从“革命样板戏”的艺术革新出发,找出其在京剧艺术道路上的探索,比如在继承京剧传统形式的基础上,“革命样板戏”利用单一的情节冲突、类型化的人物形象、通俗化的唱词念白以及多样化的音乐舞蹈形式等进行演绎,使得京剧走向了大众。然后,再解析王元化对“革命样板戏”形式的反思,如他认为“样板戏”的形式被意识形态化、它的创作违背文艺创作规律、它破坏了京剧的程式化手法等。 第三章是对“革命样板戏”在当代语境下两种接受态度的反思。艾略特说:“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在性。”所以,我们在研究“样板戏”时,不仅要看到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其特殊机制的“过去性”,其在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更要注意其之于现实生活的当代接受意义。所以,这一章分析了在当代语境下,“样板戏”的接受状况,主要探讨经历了文革并受到文革迫害的老人们与当代年轻人两种人群的不同接受态度及其原因,从而进一步探讨“样板戏”的生命力问题,最终在当代语境下做出客观的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