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交往社会化:农民交往世界的变迁与秩序重构——以豫东林楼村为例

作者: 陈浩天
专业: 政府经济学
导师: 徐勇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 社会化小农;交往社会化;秩序重构;政府主导
摘要: 政府为何重构新的交往秩序,是本研究的问题意识。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选择河南省淮阳县林楼村为个案,以农户的日常交往行为和交往活动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化小农理论,寻找政府重构交往秩序的内在逻辑。
   本文从交往空间、交往对象、交往媒介和交往观念四个方面对农民交往社会化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作为研究的起点,第一章详细分析了案例村村民交往空间逐渐扩大的过程。传统时期村民的一切交往活动可以在村域范围内完成,打麦场是村民的生产交往空间,村庄超市是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娱乐空间,村委会大院是村民的政治活动开展的基本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开始向县域空间转移,集市、庙会空间彰显了村域交往空间的扩大。而今,市场化的深入,货币压力的驱使下,村民的交往空间开始向城市转移,打工已成为村内大多数年轻劳动力的选择,年轻人的婚配对象也开始突破省域的范围,但村民在新的交往空间开始出现了多种身份限制和不适应性。第二章论证了村民的交往对象从亲缘纽带、地缘纽带到业缘纽带的变迁过程。在传统时期,村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交往对象大多在家庭成员和地缘纽带之间,市场化的冲击下,村民从事副业和商业的日渐增多,业缘纽带带来的交往对象稀释了原有的亲缘和地缘纽带,交往的工具性促使传统时期的家庭权威秩序趋于解构。第三章对林楼村村民使用的交往媒介进行了历史性考察。从解放前、到人民公社再到改革开放直至当下,林楼村村民的交往方式、意识形态和消费倾向无不受到交往媒介的引导。在通讯工具上,村民与外界的交流依次使用了口信和书信、电报和电话、手机和网络;村民日常的交通工具,由起初的马车、自行车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在传媒工具上,村民经历了说书和唱戏的“口头”信息传播到报纸和杂志、广播和电视的信息接收过程。多元化的交往媒介,逐渐凸显了多渠道信息来源与村民信息鉴别能力有限这一对矛盾。由于缺乏对信息来源真伪的判断,村民被不实信息欺诈的现象时有发生。第四章对村民交往观念的进行了分析,村民日常之间的人情交往日趋向货币化演变,传统村庄之内的乡土人情逻辑与市场化的契约意识在运行规则上呈现出交往的张力。
   交往社会化的变迁,传统乡村村落固有的规则和秩序被打破,同时也给城市秩序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重构一个跨越乡土村落的公共秩序(第五章)。当然这种秩序的重构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而是在政府主导下,依据不同的性质、依靠不同的社会运行机制,统筹各方面的力量,为行动者(村民)提供一个和谐有序的交往秩序。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