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英 |
专业: | 遗传学 |
导师: | 顾东风 |
授予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关键词: | PPARGC1A基因;2型糖尿病;冠心病;pre-miRNA遗传多态;男性人群;总胆固醇;高血压 |
摘要: | 第一部分:中国汉族人群pre-miRNA常见遗传多态与冠心病的关联研究 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microRNAs(miRNAs)在机体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miRNAs前体(pre-miRNAs)上的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在miRNA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可通过改变成熟miRNAs的表达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疾病的易感性。既往研究已经发现一些pre-miRNAs编码序列上的SNPs位点与肿瘤疾病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但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之间的关联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检验pre-miRNAs上的常见遗传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CHD的关联性。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两阶段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来探究pre-miRNAs上的常见遗传多态与CHD的关联。两阶段共入选2772名CHD患者和2788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个体。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得到6个SNPs位点,分别为hsa-mir-196a2rs11614913、hsa-mir-27ars895819、hsa-mir-499rs3746444、hsa-mir-146ars2910164、hsa-mir-423rs6505162以及hsa-mir-492rs2289030。使用ABI7900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仪(ABI7900fastReal-TimePCRSystem)进行基因型鉴定。第一阶段,在853名CHD患者和948名对照个体中对所有入选SNPs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检验SNP位点与CHD风险的关联;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发现的与CHD风险相关联的SNPs位点在另一独立的更大规模病例对照人群(1919名CHD患者和1840名对照个体)中进一步进行基因型鉴定。合并两阶段数据后分析这些位点变异与CHD之间的关联。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协变量(包括年龄、性别、BMI水平、HDL-C水平、TG水平、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研究状态)后,以检验多态位点与CHD的关联性。采用分层分析的方法,在不同重要表型的人群中检验这些位点与CHD的关联,探测这些表型与遗传多态对CHD风险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结果 第一阶段结果显示,在所有6个SNPs位点(rs11614913、rs3746444、rs2910164、rs895819、rs2289030和rs6505162)中,只有pre-miRNA-196a2上的SNPrs11614913T>C与CHD发病风险的关联趋于统计学显著性(P=0.05),进入第二阶段研究。合并两阶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多因素调整后SNPrs11614913与CHD发病风险的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比值比(Oddsratio,OR)为1.17(95%CI1.01-1.36,P=0.039)。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在吸烟人群和高血压人群中,rs11614913位点变异与CHD发病风险的关联达到统计学显著性,OR值分别为1.23(95%CI1.03-1.47,P=0.023)和1.23(95%CI1.02-1.49,p=0.034);而在不吸烟人群和正常血压人群中,该位点变异与CHD发病风险的关联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发现提示rs11614913位点的C等位基因可以增加吸烟人群或高血压人群发生CHD的风险。 结论 本研究发现hsa-mir-196a2rs11614913T>C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的CHD发病风险相关联。pre-miRNA196a2编码序列上的常见SNP变异是一个新的冠心病易感标记,该研究结果将为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冠心病的遗传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第二部分:首钢男性人群总胆固醇水平与高血压对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综合作用的前瞻性研究 背景和目的 血压升高和总胆固醇(TC)水平升高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经常同时出现,并且罹患高胆固醇血症会增加高血压患者的死亡风险。近年来,我国已在人群中广泛开展了TC水平或高血压与CVD的相关性研究,然而TC水平升高与高血压对致死性CVD的影响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确证TC水平升高与高血压对致死性CVD的发生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强度。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74-1980年在北京首都钢铁公司入选的5092名18-74岁男性工人进行随访。本次随访研究于2001年进行,以CVD死亡为队列研究的观察终点,包括随访期间因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骤停、慢性冠心病、中风、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CVD死亡诊断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9确定(ICD-9:390.9-398.9,401.0-429.9,和430.0-348.9)。截至2001年共记录致死性CVD302例,平均随访20.84年。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TC水平升高和高血压对致死性CVD发病风险的作用,并采用加性交互作用模型评估TC水平升高与高血压之间的交互作用对CVD死亡风险的影响。 结果 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与致死性CVD发病风险的增加相关联,CVD死亡的风险比(Hazardratio,HR)分别为1.67(95%CI1.18-2.38,P=0.004)和2.91(95%CI2.23-3.80,P<0.001)。与正常血压和TC<240mg/dl的人群相比,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人群CVD死亡的HR分别为1.11(95%CI0.56-2.21,P=0.767)和2.74(95%CI2.07-3.64,P<0.001),而同时具有上述两种危险因素的人群其HR为5.51(95%CI3.58-8.46,P<0.001)。本研究发现高胆固醇血症与高血压对CVD死亡风险存在生物学交互作用,其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excessriskduetotheinteraction,RERI)为2.65(95%CI0.45-4.85),归因百分比(attributableproportion,AP)为48.2%(95%CI23.7%-72.7%),协同指数(synergyindex,SI)为2.43(95%CI1.25-4.71)。当TC水平切点由240mg/dl降至220mg/dl,其RERI、AP和SI分别降至1.86(95%CI0.46-3.26),42.6%(95%CI20.1%-65.2%)和2.24(95%CI1.21-4.13)。当TC水平切点降至200mg/dl时,未发现TC≥200mg/dl与高血压对致死性CVD发生风险存在交互作用。 结论: 本研究发现在中国男性人群中,除单纯由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或高血压所导致的CVD死亡风险升高以外,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加性交互作用,且与致死性CVD的发病风险相关联。该结论提示,对于此两种危险因素的联合预防与治疗会更好地降低致死性CVD的发病风险,从而降低人群CVD死亡率。 第三部分:PPARGCIA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关联的meta分析 背景和目的 世界范围内包括欧洲白人和亚洲人群已有多个研究报道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协同激活因子-1α(PPARGCI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关系,但其结果不尽一致。本研究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PPARGCIA基因多态性与T2DM的关联性。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通过网络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式收集数据,在加性遗传模型下探讨PPARGCIA基因的3个SNPs位点(Gly482Ser、Thr394Thr、Thr612Met)与T2DM的关联关系。当纳入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合并结果,并根据种族属性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通过检索Medline、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共纳入了23个独立的病例对照研究。其中,有7539名T2DM病例和9562名对照个体纳入Gly482Ser位点的研究;1818名T2DM病例和2376名对照个体纳入Thr394Thr位点的研究;2042名T2DM病例和1289名对照个体纳入Thr612Met位点的研究。总体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检验发现Gly482Ser和Thr394Thr位点与T2DM的关联关系达到统计学显著性,OR值分别为1.19(95%CI1.05-1.34,P=0.006)和1.33(95%CI1.04-1.70,P=0.024),但研究间存在异质性。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印度人群中上述两个SNP位点与T2DM的关联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OR值分别为1.66(95%CI1.28-2.15,P<0.001)和1.72(95%CI1.45-2.03,P<0.001),但在欧洲白人和东亚人群中此两个位点与T2DM的关联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结论: meta分析结果提示PPARGC1A基因的Gly482Ser和Thr394Thr位点变异与T2DM发病风险相关联,特别是在印度人群中;而Thr612Met位点变异与T2DM风险的关联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