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对安阳桥庙会的人类学思考

作者: 王斯
专业: 人类学
导师: 施琳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关键词: 安阳桥庙会;文化变迁;社会环境;人类学
摘要: 论文以河南省安阳市的安阳桥庙会为田野调查点,通过参与观察与访谈的方法,探讨传统庙会如何适应当下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具体描绘了庙会在经历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时如何应对。
   共同信仰可以看做是庙会的文化内核。以往它以安阳桥及其传说和三座村庙为载体,以烧香拜佛、过桥祈福和踏青祛病为表现形式,成为传统庙会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历经了大传统的洗礼后,庙会中迷信内容被削减神物日益符号化象征化,而作为集体记忆的共同信仰则为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慰藉。
   现代化和市场化也为庙会中的经济行为赋予了新的内涵,庙会经济渐露头角,它不仅刺激了地方年节消费,更增加了部分民众的收入。没有门票的限制,市场内人员的流动更加自由;象征性摊位费收取,民众参会的积极性更高。可这种“物资交流大会”也并非是庙会的唯一身份,不同的人们也在这个庙会上满足着自己的需求。参会的人们要带着礼物走亲访友,附近的居民大门开敞家宴宾客,庙会的摊贩早早拉起摊位争夺站,广告商们竭尽所能吸引眼球,传统手工艺者在现代舞台上彰显传统手艺的魅力。正是这种文化和经济的交互,提供给庙会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自“民族-国家”概念出现之后,庙会跟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呈现着从村落向城乡转型的面貌。这其中“国家”在和地方庙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对庙会的治理,政府机关和相关单位作为联系国家和地方庙会的代理人,逐渐代替了会头成为庙会的管理者和维护者;另一方面则是对庙会的征用,从作为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到地方年俗文化节,再到融入地方文化产业链的开发之中。“国家在场”成为庙会变迁中运行秩序,它主导了庙会的外在前进方向和内在因素调和。
   文化内核为庙会提供了个体向社群的凝聚力,从根本上确保庙会的发展延续;“国家”在场则营造出了一个平稳的运行秩序,确保庙会能够在既定框架内获得新生命力;经济市场与前两者并肩,日渐成为推动庙会发展前进的生力军。庙会也整合了个人与群体、城市和乡村、传统与现代及经济和文化,在这种变迁的环境中平衡发展。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