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婧 |
专业: | 舞蹈学 |
导师: | 色尕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中央民族大学 |
关键词: | 花鼓灯;存在形态;传承方式;民间舞蹈 |
摘要: | 花鼓灯主要流传于淮河流域,是一种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源于宋,历元、明、清而曰臻完善,流传至今依然鲜活存在于民众之中,并且愈加焕发出旺盛力。 本文以蚌埠地区花鼓灯为中心,试图廓清民间艺术花鼓灯共时性的存在与历时性传承的脉络。首先从花鼓灯在蚌埠地区的多种存在形态加以介绍当今存在的现状。由禹王庙会、惊蛟会的历史渊源切入,简要缕清历史发展的形态流变。再细分到各领域的存在形态,从乡村民间层面、专业团体及院校层面、再到大众百姓的层面。由民间到专业、回到普通大众领域的层层递进。其次,是对花鼓灯传承方式的介绍,试图从横向理清花鼓灯各领域共时性存在的传承方式。其一,花鼓灯作为民间艺术的亲缘传承方式,以花鼓灯传承人冯国佩老师为例。其二,花鼓灯流经淮河流域,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完全相同的风格特点,因此地缘形成之风格特征。此外,还有怀远地区“石派”的地缘传承,详细介绍地缘传承方式的特点。最后,是关于业缘传承方式中专业团体及院校的花鼓灯传承方式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花鼓灯的传承方式也相应的在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为亲缘方式由内向外的转变;地缘传承方式与亲缘传承方式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业缘传承方式的从分散到融合、从民间到专业的转变;还有由精英到大众的反向发展的受众群体的传承方式的转变等。 在共时性传承方式存在和转变的过程中,历时性的传承和保护也在纵向的历史脉络中自觉的进行着。花鼓灯由过去的历史辉煌到现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危机,是全社会民间传统艺术都面临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花鼓灯在历史长河中,由吸纳到完善再到其辉煌,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在现代社会文化多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由于艺人主体思想的变化、艺术本体过多的融合、现代化的冲击,而带来了传承主体高龄化、艺术风格同化、传承的环境的恶化等问题。因此,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保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显得迫在眉睫、紧急而迫切。花鼓灯的继承和保护对于薪火相传、文化建设、社会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加大文化空间的存在范围,健全各保障体系以及根据花鼓灯独特的形式、内容、文化内涵,具体分析其各独特要素建立相应的政策策略等,都还需进一步深入的思考。期望通过对舞蹈的认知,达到对其文化的感知,学会用舞蹈的形式体验文化的认同。 通过对于蚌埠地区花鼓灯的现时存在形态以及传承方式流变的探讨,从而达到对于花鼓灯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并再此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点思考与建议,以期对于传统舞蹈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有所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