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范蕊 |
专业: | 妇产科学 |
导师: | 马楠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郑州大学 |
关键词: |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吸附试验;生长功能 |
摘要: | 背景和目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iosis,Ems)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该病一般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发病率为10-15%。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是妇科良性疾病,但异位内膜增殖能力很强,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的能力,表现出类似肿瘤的生长特性,常引起患者的盆腔疼痛、性交疼和不孕,被形象地称为“良性癌”、妇女盆腔的“沙尘暴”。关于内异症的发病机制有很多学说,但没有一个学说可以解释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过程。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血管形成在内异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新生血管的生成和调控研究成为EMS发病机制、治疗策略研究的热点。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可直接而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对于内异症内膜细胞的转移和种植十分重要。目前,研究Ems患者体内的VEGF水平多集中在腹腔液、在位内膜以及异位内膜中,在血清中的报道却较少。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可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抗细胞凋亡、诱导新生血管及淋巴管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大小与IGF-1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有显著性,说明局部IGF-1基因表达与内膜异位种植相关[1]。IGF-Ⅰ在内异症血清中的研究较少,且结果不一。 关于VEGF和IGF-Ⅰ在内异症患者血清中的联合检测国内外目前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以探讨VEGF和IGF-Ⅰ在EMs发生、发展中的关系,以期对EMs的临床诊断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分组 1.1病例组:随机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经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40例,年龄20-46岁,平均30.7岁,按美国生育协会在1985年修订的(r-AFS)分期,Ⅰ-Ⅱ期19例,Ⅲ-Ⅳ期21例。 1.2对照组:取同期因卵巢囊肿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卵巢成熟畸胎瘤和浆液性囊腺瘤的良性囊肿的患者40例,年龄19-55岁,平均35.4岁。 1.3纳入标准:所有实验者半年内均排除内分泌科疾病、未合并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及乳腺增生等其他激素依赖性疾病,均未服用激素类药物。 2.实验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采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Ⅰ的水平,应用Excel2000对VEGF和IGF-Ⅰ的表达水平建立数据库,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Ⅰ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Ⅲ-Ⅳ期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Ⅰ的水平均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 3.内异症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Ⅰ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08,P<0.05)。 4.联合测定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Ⅰ的水平,在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5%)。 结论 1.VEGF和IGF-Ⅰ在内异症患者血清中的高水平,提示两者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2.VEGF和IGF-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3.联合测定血清中VEGF和IGF-Ⅰ的水平有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