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木希 |
专业: | 音乐学 |
导师: | 金梅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辽宁师范大学 |
关键词: | 阉人歌手;歌唱审美;咽音;歌唱价值;声乐教学 |
摘要: | 歌唱艺术从古至今历经了很多次的变革。从最初的单音音乐,中世纪宗教歌唱艺术,世俗歌唱,复调音乐直至十六世纪歌剧与美声唱法的诞生,标志着歌唱艺术即将进入新的时代。再经十八世纪“阉人歌手”称霸舞台的歌唱“黄金时代”,十九世纪大歌剧时代,直到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歌唱艺术的形式已逐渐趋于多元化,歌唱艺术的发展可谓是前所未有的进步。歌唱的种类再也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而逐渐产生了美通,民通,民美,原生态这样的唱法。于此同时,也出现了类似18世纪“阉人歌手”的声音,而拥有这种特殊声音的歌唱家正逐渐也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冲击着我们的听觉。 审美的变化随着歌唱艺术的发展而发展,人们从最初的对阉人歌手的偏爱程度比较深,到19世纪人们崇尚自然的艺术,人性的歌唱。再到21世纪,欧洲的维塔斯,丹尼斯,亚里斯.克里斯托菲利士,中国的李玉刚,肖玛等类似拥有“阉人歌手”声音的歌唱表演艺术家出现,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的。歌唱表演艺术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各的风格。我们的歌唱事业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人们都向往美好的东西,对于声音的追求也是如此。之所以把欧洲的18世纪称之为歌唱的“黄金时代”说明歌唱的“黄金时代”确实有美好的东西存在的。黄金是昂贵的,奢华的,把声音形容成黄金,说明那个时代的声音是极具魅力的,所以引起很多现代的歌唱家去模仿那个时代的声音,并且在不违背人道主义的方式来重现“阉人歌手”的声音。在探索逝去的“阉人歌手”的声音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咽音”--一个可以通过声音训练来重现“阉人歌手”的声音的科学的发声技巧,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歌唱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同时也证明了歌唱艺术的历史性的进步。 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将从歌唱模式的多样性来探讨“阉人歌手”及与“阉人歌手”现象相似的中国的“京剧男旦”的历史文化,并通过分析歌唱的历史审美变化来探讨如何通过“咽音”的技巧去重现历史上“阉人歌手”的声音以及把“咽音”的训练方法融入到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本论文分为四章,分别从西方“阉人歌手”的艺术特点、“阉人歌手”的“黄金时期”和东方“京剧男旦”的历史现象,歌唱审美的历史演变和“咽音”--重现“阉人歌手”发声方法来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