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康丽 |
专业: | 中国古代文学 |
导师: | 林岩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华中师范大学 |
关键词: | 清末民初;京剧艺术;宣传方式;伶人明星化;社会地位 |
摘要: |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里,伶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低下。这一状况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都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直到清末民初伶人的社会地位才有了巨大的提升:从曾经的“下九流”一跃成为娱乐圈中闪耀夺目的明星。本文结合清末民初的花谱、竹枝词、报刊新闻、广告、剧评等史料以及大量的伶人传记,从“宣传”这一视角切入,对伶人明星化进程以及社会地位提升这一现象予以探讨。 在绪论中,描述了当时京剧艺术在北方的活动中心-北京,以及在南方的活动中心-上海,针对这两个城市京剧艺术的发展状况和伶人社会地位的提升情况,从政治和商业的角度对当时的娱乐圈做出整体性概述。 第一章仍就针对北京、上海这两个京剧活动的中心城市,从地域性上对京剧的运作情况予以区分描述。全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戏园(院)、戏班及其二者关系的研究,再现当时南北戏园(院)与戏班的运作情况;通过对当时北京和上海市场、观众的研究,探寻京剧市场化进程的趋势。 第二章以清末民初时期对于京剧和伶人不同的宣传方式为研究对象。分节探讨戏单与海报、竹枝词、花谱、报纸新闻、广告和剧评,以及民初文人或文人集体的“捧角儿”等各种宣传方式。所涉及到的所有宣传方式,基本以历史的发展进程为顺序(中间也有交叉并行)进行演进;而同一种宣传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形式和内容也都发生了变化。正是在以上各种演变中,推论伶人明星化进程以及社会地位提升这一论题。 第三章以清末民初京剧和伶人的宣传主体为研究对象,探寻文人与伶人的关系,并将其概括为“寄情声色的游戏笔墨、暧昧幽微的天涯知己、友好往来的互惠合作、退居幕后的策划执导”四种不同的阶段。在这四种不同模式中,由伶人依附于文人逐渐向文人依附于伶人的方向转变,从中揭示伶人明星化及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动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