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蓓蓓 |
专业: | 戏剧戏曲学 |
导师: | 吕文丽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山西师范大学 |
关键词: | 薛家将戏剧;人物形象;情节衔接;传统文化 |
摘要: | 薛家将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耳熟能详的故事,并且后来被搬上戏曲舞台。薛仁贵及其子孙五世十四人组成的薛家将,在国内妇孺皆知,就是在国外也颇具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薛家将的形象不仅没有被淹没,反而在更多的文人墨客笔下熠熠生辉。国内歌颂薛家将的戏剧多达33回本,小说、评书有7部之多。建国以来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多达6部。薛家将的英雄业绩经过舞台、银幕、电视、小说和书报广为传播,可谓家喻户晓。 从薛氏起源,到薛仁贵及后代的事迹,证明“薛家将”这一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史有记载,众望所归;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是最早有关薛仁贵故事的文学作品,其为后来有关薛仁贵的作品提供蓝本。《薛仁贵荣归故里》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进行虚构,使薛仁贵的故事更加贴近生活。《薛仁贵衣锦还乡》明刊本比元刊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丰富、情节上衔接更连贯,语言更通俗,但唱词较俗。《贤达妇龙门隐秀》说明女性在元代也受到了关注。《白袍记》在话本基础上继续敷衍薛仁贵故事,只是增加了很多人物和神魔情节,使薛仁贵故事更加丰富完整。《金貂记》在情节上是对《白袍记》的续写,出现薛家将的第二代人物--薛丁山,此剧较之前神魔色彩更浓,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京剧《汾河湾》、蒲剧《薛刚反朝》、吉剧《三请樊梨花》中所蕴含的忠义观、功利观、女性观使薛家将故事经久不衰,所以薛家将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风、民俗、民情的折射,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