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链合:庙会组织中的村庄精英角色研究一项基于定西市Z村庙会仪式的社会学考察

作者: 刘红旭
专业: 社会学
导师: 张润君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 庙会仪式;村庄精英角色;乡村秩序;社会治理;社区文化
摘要: 全国约有320万个自然村、60万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4亿左右,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几乎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和走向,农村社会秩序的建构意义重大。在传统中国社会,国家对农村的渗透和乡村秩序的维护都依托于“绅治”和传统道德体系,自古遵循着“皇权不下县”的原则。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推行保甲制度,打破了传统以乡族为村政单位的格局。建国后,公社化造就的一套自上而下的经济控制与行政控制网络,使得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渗入和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为了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配套,由国家外缘式引入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民自治体系。但是,自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村民自治化进程推进中,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却是举步维艰,建国后公社化造就的一套自上而下的经济控制与行政控制网络对乡村社会的渗入和控制力度空前衰弱,乡村社会失序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由此获致的社会治理成本巨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探索重建农村社会秩序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
   庙会仪式是中国广大农村社会最为隆重的集体性文化活动,其中反射出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中可透视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区域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处于断裂的状态,农民严重“原子化”,几千年来维护乡土秩序的元素遭遇现代化的情景中“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同时,一大批村庄能人 占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组织、经济或社会资源,并热衷于社区公共事务的人们 本文指称的村庄精英,通过积极筹划庙会仪式,全身心投入庙会组织活动始末,运用自身全部社会网络和资源,甚至不惜重金带头募捐仪式费用,从而动员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其中,以回归的村落文化生活填补了人们逐渐荒芜的精神生活,村庄内生秩序的活力跃然显现。与此同时,村庄精英在链接社区居民以对村神的共同信仰而型塑的“准道德共同体”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个“集体讨论、专人负责、全民参与”的草根自组织,提供了一个村民发掘内生资源自造组织的现实标本。
   本研究立足于发生在西北某农村的庙会仪式这一个案,以局内人和局外人双重角色对包括婚嫁丧葬仪式中的“领导者”角色和近年来由“头人”群体精心组织策划的庙会集体活动的关照,收集了一手资料,完成了参与式观察,并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学理思考。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导
   论》回顾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界定了主要概念,选择了主要的研究方法,最后阐述了研究的思路,描述个案的概况。第二章《复兴:如火如荼的庙会仪式》根据访谈资料,叙述了Z村传统和现代庙会仪式的整个程序和来龙去脉。第三章《断裂:嬗变中的西北农村社区》回溯了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变化,着重描绘了村庄精英在维续村庄秩序中的角色扮演过程,分析了当下村庄处于断裂状态的图像。第四章《链接:公共事务中的精英动员》以村庄中最为隆重的婚嫁丧葬仪式为切入点,并扩展到庙会仪式,回答了婚丧仪式中村庄精英“领导者”角色的扮演在庙会组织过程的延伸是何以可能的这一问题,参照韦伯的合法性领导模式,对村庄精英做了类型学的划分,详述了角色扮演的机制和功能。第五章《聚合:再造内生的社区有机团结》从村庄精英角色整合和功能耦合的视角,进一步发掘村庄精英动员社区群众参与以村神祭祀为主要内容,兼具文化、商贸、人际交往于一体的庙会仪式之于社区文化建设、内聚社区成员的意义。第六章《结论与讨论》沿着总的研究路径,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理论生长点。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