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双 |
专业: | 设计艺术学 |
导师: | 王健荣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湖南师范大学 |
关键词: | 中国元素;符号学;电影艺术;精神文化价值;多元化发展;民族文化 |
摘要: | 在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元素的运用无疑备受青睐。但作为商业性产品,承载中国元素的电影又不得不面临市场的极大考验。那么如何理解中国元素及其符号,其精神文化价值又何在?这些都需要作出理性的回答。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也日渐互渗,电影艺术的民族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我们要正视电影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必须注重对中国元素的有意保护。因为中国电影艺术中的中国元素特有的符号特征及其精神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电影的独特个性和风貌。 在民族特征鲜明的中国电影中,大红灯笼、染织服装、秦砖汉瓦、四合方院、篆刻印章、京剧脸谱、亭台楼阁、阴阳太极等等中国元素,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同时更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符号,在电影艺术中呈现出迥异于其它民族的视觉特质。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来重新认识和解读中国元素,来审视它的符号属性,无疑对于建构理性的电影艺术民族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大量电影艺术实践表明,具有符号性特征的民族元素,是“有意味的形式”,它是鲜明民族文化特性的呈现,进而构成了中国电影与世界其它优秀文明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基础。 当前,在好莱坞商业影片冲击市场的态势下,追求艺术多元和民族个性的电影艺术家正在努力探寻构建中国电影艺术的精神平台。在世界经济市场的日趋融合之时,需要的是文化个性的不断坚持。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及其累积的元素符号,恰恰是中国电影个性的精神文化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