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志杰 |
专业: |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导师: | 业祖润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关键词: | 历史街区;环境空间;空间特征;北京地区 |
摘要: | 北京在现有城区所在地建都城源于元代,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加以建设,并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外城,形成内城(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两部分。本文应用国内外历史街区空间理论和相关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城市街区环境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对北京外城的历史街区空间特征加以解读剖析,并结合大栅栏和鲜鱼口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实践加以论证。 北京外城历史街区具有典型的“街居结合”的环境空间特征,孕育了老北京丰富且独具特色的商、居、人文、绿色相结合的环境空间。因此,本次研究不再仅局限于对外城历史街区肌理、空间尺度、比例关系以及建筑形制和构造方式等内容的探讨,而是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街区环境空间形成和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梳理,以求分析总结出北京外城历史街区的物质环境空间,人文与文化组成的精神环境空间和绿色的自然环境空间等方面的特征。并以此拓展外城历史街区空间特征等研究领域和充实已有研究成果,以丰富深化历史街区环境空间研究。同时为相关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提供基础资料。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简述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概况、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分析历史街区空间特征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和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在北京城市形成发展历程及城市肌理格局演变过程中,对外城历史街区的构成理念和组合方式等基本概况加以研究。通过北京内城和外城历史街区形成及特征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外城历史街区空间的特色。 第三章,街巷空间和居住空间共同构成了外城的街区空间。在详细总结街区居住形态构成以及街巷肌理、节点形式、住区与街巷的相瓦关系、街巷胡同的序列构成的基础上,挖掘外城历史街区多层次多功能的物质环境空间特征。 第四章,通过对分布于外城历史街区中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庙宇、会馆、戏楼等公共空间的分析研究,结合北京城市绿色环境空间特色,阐释集士人文化、市井文化、庙会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外城人文绿色环境特征。 第五章,结合笔者分析得出的外城历史街区物质和人文环境空间特征,提出外城历史街区环境空间保护的理念及策略,并以大栅栏和鲜鱼口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为例进行论证和补充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