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高强度桥梁用宽厚板的研制

作者: 王磊
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
导师: 殷国茂;刘相华;高彩茹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东北大学
关键词: 桥梁钢;高强度宽厚板;低碳钢;控轧控冷;再结晶;贝氏体相变;粒状贝氏体;耐候性
摘要: 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桥梁的建设,使桥梁用钢的需求量剧增,同时也对桥梁钢的强度、韧性、焊接性、耐候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国内生产的桥梁钢强度较低,焊接性能和耐候性能等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首钢总公司联合攻关,进行高强度桥梁钢的研制与开发。其目标是采用微合金成分设计和控轧控冷工艺相结合的方法,生产出屈服强度≥460MPa、厚度≤60mm的热轧宽厚板,以满足国内对高等级桥梁用钢的需求。本文从460级桥梁钢所要求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低温韧性、焊接性及耐候性出发,进行化学成分设计和控轧控冷工艺的制定,并在4300mm宽厚板轧机上进行Q460q的工业试制。试制结果表明,各项性能指标已达到新的桥梁钢国家标准的要求。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采用低碳微合金化思想进行Q460q及Q460qNH钢的成分设计,对于Q460q采用Nb、V、Ti的复合添加,而在Q460qNH钢中添加Cu、Cr、Ni来提高耐候性能。
   (2)以Q460q和Q460qNH钢为研究对象,在Gleeble2000热模拟机上进行不同参数的单道次压缩实验,通过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分析,研究变形过程的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过程。结果表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是影响奥氏体变形行为的主要因素,降低变形温度和增大应变速率均不利于动态再结晶的发生,当应变速率超过5s-1时,变形过程很难发生动态再结晶。在热模拟实验机上进行不同参数的双道次压缩实验,通过对应力-应变曲线和软化率的分析,研究变形后的静态过程,可知变形温度对变形后高温保温过程中奥氏体静态再结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变形温度越高,奥氏体软化程度高,软化率大。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实验钢静态再结晶软化率数学模型。
   (3)根据热膨胀曲线和金相观察结果,对实验钢奥氏体变形条件对连续冷却相变和显微组织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
   a)由CCT曲线可知,实验钢经过奥氏体区变形后,促进了铁素体的析出,存在较宽的铁素体析出区,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其冷却转变曲线的特点,综合利用细晶强化、贝氏体相变强化方式。
   b)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变形造成的晶界破坏和位错交集抑制贝氏体形核长大,使得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降低。同时,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变形对粒状贝氏体精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粒状贝氏体晶团得到细化,M/A岛分布趋于杂乱、弦长减小。
   (4)以Q460q为研究对象,在4300mm宽厚板轧机上进行工业试制,试制钢板的力学性能为;屈服强度490~540MPa,抗拉强度580~645MPa,延伸率22.0~29.0%,-40℃冲击功≥115J,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
   (5)利用R>O的正弦波对Q460q及Q460qNH钢的疲劳S-N曲线进行测试,通过实验得到了Q460q及Q460qNH钢的疲劳极限分别为492MPa和470MPa。同时,采用埋弧焊对工业试制Q460q钢进行焊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Q460q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焊接接头的强度不低于母材,在-40℃~20℃的实验温度下,Q460q的焊缝和热影响区均表现出较好的冲击韧性。
   (6)通过干湿交替循环实验及电化学测极化曲线实验,可知耐候钢SPA-H和Q460qNH钢的腐蚀增重速度比碳钢Q460q缓慢得多,而且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其差别也更加明显,其中SPA-H钢的腐蚀增重速度要比Q460qNH更缓慢。通过观察实验钢锈层断面可以看到,腐蚀过程中耐候钢的锈层比较明显地分为内外两层,内锈层致密,外锈层疏松、多孔,而Q460q钢的内外锈层区别不大,都是疏松、多孔的,对钢基体起到保护性作用的是内锈层。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