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资源学位

一个庙会与一个产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安国药王庙会与中药产业研究

作者: 孔旭红
专业: 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导师: 王挺之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四川大学
关键词:
摘要: 大约两个世纪以前,人类学、民俗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后,关于社会文化的变迁便逐渐成为这一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两个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关注现代化给传统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文化变迁与社会发展、经济振兴和国家地位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中国面临社会的全面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变迁就不能只局限于简单地描述变迁的种种形式,而应深入研究变迁带给社会和经济生活与文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这种影响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在变迁中保留原有传统的精华并使之服务于今后的社会与文化发展。
   庙会是我国传统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萌芽于西周春秋时代的社祭和蜡祭,是一种以庙宇为依托,举行祭祀神佛、交易货物、娱乐身心的集会。民间古庙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其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庙会的发展历经嬗变。在1840年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庙会首当其冲地遭到批判,被视为“迷信”与“落后”的象征。解放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庙宇被拆、庙会停顿,祭祀仪式、商贸活动一度停滞。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庙会才又逐渐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提倡下得以恢复,然而其形式、内容和主旨皆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信仰色彩明显淡化,举办方式上更类似于现代节庆。尤其是一些旨在发展旅游业而恢复的庙会,更体现了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质。
   安国是我国著名药都,其延续1000多年繁盛不衰的中药产业与药王信仰和药王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顾安国历史,庙会兴则药业兴,庙会衰则药业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安国就是药市、药市就是药王庙会。安国药业发端于宋,其起源与安国药王庙的兴建密切相关,由于药王显灵而重修药王庙,由于药王庙灵验而兴起香火会,由于香火会繁盛而引发药市,由于药市发展而带动了整个安国种植、加工、销售、运输等中药产业链条的形成。安国药王庙会在发展到明清达到鼎盛,在“七七事变”之后一度停顿。解放后改为药材交流大会,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曾经又出现过中兴,后改为药材节,一直延续至今。在安国药王庙会——药交会——药材节的嬗变过程之中,安国药业也在经历着繁荣、中兴和衰退的历程。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及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对安国药王庙会的嬗变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在大量收集整理有关安国、药王庙、中医药、中药行业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在简单分析安国药业发展环境、回顾安国药业发展历史之后,本研究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时期即解放前的药王庙会、上个世纪80年代的药交会以及近几年的药材节,通过走访调查安国药业的从业人员、药业管理部门、药王庙管理者、药王庙会管委会、文物部门管理者以及当地百姓,了解三个时期庙会、药交会以及药材节的组织管理、仪式程序、信仰问题以及各个时期的药业情况。同时,本文还对与药材节相平行的药王庙香火会的情况进行了走访和记录。
   在采访中,本研究发现,解放前药王信仰对药商构成了凝聚力,药商不仅是药王信仰的忠实信徒,虔诚地膜拜祭祀药王,甚至参与到了药王信仰的缔造中来,而且安国在全国独一无二的药王邳彤本身就有着臆造之嫌。可以说,安国药王是一个传说、神话加历史夸大的产物。但是,药王信仰创造了药都的传奇,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药王庙会上,庙会香火旺盛,娱神娱人活动丰富多彩、热闹喧阗,药材交易如火如荼。
   1980年代的药交会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刚刚恢复市场经济的药交会,充分地释放了组织管理者、贸易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展现了另一种形式的狂欢和兴盛。虽然没有了药王信仰和祭祀活动,但是依旧达到了振兴药业的目的。
   近几年的药材节在形式上有了创新,政府在管理上加大了力度和投入。在药王庙会和药市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药材节还重塑了药王和祭祀空间,在开幕式上增添了祭祀仪式。然而,药材节却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将汇集天下药材与药人的功能发挥尽然,药材贸易和经济发展也遭遇到了一些瓶颈。
   针对庙会——交流会——节庆活动的变迁,本文深入分析了仪式之变所体现的国家权力对民间文化的干预和影响。在对传统庙会的文化精神进行分析之后,本研究进一步对这种变迁中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进行了分析。本文指出,药材节和药业的衰落有着多种原因,安国药业的衰退和我国中药行业的衰退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文化的变迁与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1840年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不仅敲开了国门,而且撼动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正是因为缺少了这种文化的自信,才导致了国人一系列的反应:文化冲突一文化焦虑一文化自卑一文化自戕。对自身文化的批判和颠覆,传统遭到了割裂,使中国这个传统大国的发展发生了转向,安国药王庙会和安国的药业也是如此,在文化的飘摇中渐渐失去了本色,走向了衰落。
   然而变迁是必然的。在大多数社会里,变迁是本质特征而不是反常现象。如何在变迁中重拾文化的力量,建立文化的自信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经济的出路。本研究本着文化自觉一文化认同一文化自信的思路,指出安国振兴文化和经济的出路在于梳理自己的文化遗产,发掘自身的优势文化,从而树立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找到方向。
   根据已有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精神文化遗产和制度文化遗产的概念,指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很久以来这两种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利用。此外,本研究对药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并对其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作出了分析,并就其利用提出了建议。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一份子的庙会文化,其发展和继承具有代表性。庙会在今天的很多地方得以恢复,然而仅仅冠以庙会之名、搞几项祭祀仪式并不等于继承了传统。古老的庙会发展到今天,如果还沿袭旧有的形式,也不能长期发展下去。对于安国这样一个庙会与产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地方来说,庙会或者说节会具有经济发展、地方复兴的意义重大。本文继而对庙会将要走向何方进行了论述,提出只有继承庙会传统文化精神,保护利用地方文化遗产,在形式、管理、营销上吸收、融入现代节庆与会展经济的手段,才能使庙会文化得以充分发扬,也才能充分发挥庙会文化的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经济均得到充分发展。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冲突,与现代化发展的指针也并不矛盾。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只有保存好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保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凝聚民众的精神,树立文化的自信。也只有在充分挖掘、梳理自身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好这些遗产,才能在发展中保持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安国药王庙会不仅仅是一个庙会,它是一个缩影,一个传统变迁、地域复兴、经济发展的缩影。
Copyright 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市石景山区图书馆